书院门我们常说的碑林,孔庙,关中书院,三...

书院门我们常说的碑林,孔庙,关中书院,三学街,拆迁改造以后会是什么样呢?

在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明代前长安县学在西关,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今县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学东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增设东廊,作为讲学先生之寓所,并设西圃,作为学生憩息之场所,又建“精一堂”五楹,左右胁堂及两厢各五楹。使书院一度成为督学使署。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再度修葺一新,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书院占地130多亩。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现已是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要说名气最大的,就是“西安碑林”,它有四个第一,一是石碑最多,有11700之通;其次是石碑时间最长,含盖汉至清朝几千年的碑全有;再就是石碑的艺术性最高;还有建成碑林的时间为最早。

北宋年间,长安的(西安)转运副使(转运司相当于现在的省交通厅,职位最高只设副使)吕大忠,见城中各处多有散落的石碑,逐在孔庙东侧开辟一地,收集石碑几百块,其中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考经”最为有名和珍贵,这也便是碑林的由来。

西安老城改造,唤醒千年古街的历史遗存!
2020-09-18 10:42 荣耀西安网
2019年,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五季之《西安三学街区——继绝学开太平》一经播出,便引起坊间热议。

碑石不言,拓片不语,却涵养出一条斯文在兹、大道不废的三学街。作为西安最著名的、以文化为标志的老街区之一,千百年来,三学街一直保存历史风貌,传承传统文脉。

这部纪录片更是向世界讲述了由三学街引出的西安文化故事。

2020年,随着一封棚户改造通知的信,这条流淌在西安记忆里的千年古街,也将迎来脱胎换骨的时刻.....

三学街,地处文昌门内西侧之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在2020年4月17日,省政府公布三学街、七贤庄等历史文化街区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据资料显示,这一处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期,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建立太学开始,三学街的文化底蕴就开始积淀。而在唐代,这一带被设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在前院设立孔庙,这里一时之间成为了文化聚集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拆迁改造后,西安的碑林为中华文化展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丝路文化新高地、文化创新示范地。其中,三学街传统风貌区将以建筑风格、文化氛围为切入点,对街区内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传承,延续传统街巷风貌。

此次确定的改造方向中,确立了保护传承传统民居建筑,并且对传统街巷风貌进行延续。

而在日后,网络曝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扩建项目设计方案中,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规划的方案中将该博物馆与三学街等街区融为一体,并完美诠释了这一方向。

方案中针对现状,对街区的历史脉络、时空体系进行了梳理与疏通,规划设计的空间格局为“两廊、三轴、四街、九巷”。

至此,三学街片区完全纳入西安碑林博物馆北扩范围,融入碑林文化。

而按照碑林博物馆扩建的要求,新馆需找准定位注重体现碑林博物馆与西安文庙、明城墙等文脉,在规划理念上要保持整体性,彰显特色、放大格局、提升境界,凸显碑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因此,在设计方案上,以碑刻为出发点,以发展传承的视角构思方案。形成从“碑”到“碑亭”,从“碑亭”到“碑林”,从“碑林”到“竖楼藏碑”,再从“竖楼藏碑”到”碑楼林”的概念推演。碑楼之间依托连廊和连桥连接各层碑楼空间,碑楼的外侧连廊四壁上同样设嵌碑,碑石、碑林环绕,通过碑楼空间的聚合形成与原碑林博物馆空间的同构,在新与旧之间建立空间,建构和文化上的关联,给游客一种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在周围,整体改造街区基础设施,使周边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提升碑林文化历史街区品质,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

在未来这一片碑林历史文化街区,包含着众多文创基地、剧场、书社、酒店、设计工作室、酒吧、音乐live等多重业态,同时三学街、书院门街等迎来新一轮的有机更新与品质提升。

三学街区的改造位于碑林历史文化街区总体规划中,是未来整个街区的一部分,是碑林文化的代表,同时也将是日后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板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