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还是怀疑,这是一个问题

假期与亲友相聚,不自觉就谈起了网络诈骗的话题。竟然有个被骗的老实人,模仿骗子的手段又去骗别人,结果,由被害人变成了罪犯,被刑事拘留并判了刑。

当然,这位轻信了骗子又骗了他人的人,到底是不是属于老实人,这个值得商榷。一般来说,实在人容易受骗倒是真的。

说起这个,我就想起了一百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人物曾经回答过的一个问题,这个伟大人物就是我们崇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

马克思在填写一份问卷时,面对“你最能原谅的缺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的答案是:轻信。

轻信,也就是轻易就相信,相信他人的话,相信他人的善良。

在马克思看来,我们应该相信一个人善良,哪怕我们被欺骗。

然而,互联网时代,在我们看来,一旦轻信了骗子的话,很有可能会被网络诈骗毁掉一生的幸福。

轻信带来的沉重代价,让我们对马克思的回答产生了质疑。

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测。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也正在想方设法严厉打击网络诈骗,并且还专门开发出了反诈骗app。然而,还是有些人轻信了骗子的话,被骗去了省吃俭用、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富。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

是告诉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甚至熟悉的人也不要轻易相信,还是像马克思回答的那样,即使被骗,也不要随便怀疑他人的善良?

如果告诉孩子不要随便相信别人,孩子就可以不受伤害吗?

想象一下,当一个人经常带着怀疑的态度对待他人的善意,会带来什么?

这固然可以防止受骗,但是你可能也因此失去了他人对你真实的善意,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对一个怀疑自己善良动机的人继续保持善意。

还有潜在的危害就是,处于怀疑状态的孩子,很容易变得缺乏安全感,因为对他来说,处处都可能会有被他人算计的阴谋。

随时保持警惕的生活,并不仅仅是让我们免于被骗,还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悲观与不安之中。

这是一个令人两难的问题,选择哪个都会有损失,都可能面临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这个社会不能失去信任,因为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信任也能够激发善意,提高组织协作的有效性。

怀疑或不信任会在人际交往中竖起一道高墙,隔开了真诚与善良。

积极心理学认为:信任他人是一种理性、善良、有效的选择。

印度某孤儿院的墙上刻着一段话,据说特蕾莎修女非常重视,其中有这样的话:

你若显露善意,必会被人怀疑,

即便如此,也请坚持。

你若做人正直,必会为人所骗;

即便如此,也请正直。

今日纵然行善,明日或被遗忘。

即便如此,也请行善。

……

所以,我们所需要教给孩子的,应该是怀抱善意与人交往,相信人性的光明,试着多给他人一些理解、体谅,那样的话,我们也有更大可能从中得到正面的回馈与成长。

当然,我们同时还要教给孩子,这个世界上还有极少数坏人,我们应该有更加理性的大脑,学会依据事实来进行分析推理,不相信天上掉馅饼,杜绝或减少急功近利的心理与做法。

如此,我们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被骗。

相信还是怀疑?答案显而易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