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仝技法解析: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关仝,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生卒年不详。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关仝的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等。取景多是山势雄伟的大山和深山,构图丰富,形象真实。
关山行旅图
秋山晚翠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幽居图轴
秋山晚翠图
山溪待渡图
《山溪待渡图》 五代 关仝 绢本水墨 纵156.6厘米 横9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
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画中无款,诗堂上题有“关仝溪山行旅图”。
仿关仝石法
关仝画山石以中锋为主,间用侧锋。下笔先勾出石之轮廓,然后就势以各种点状(钉头)作皴,或挑,或拖,或作平划,或往回迅速揩擦,刻画出石之阴阳向背,表现其质感和体积感。关仝的“钉头皴”,是点划相结合的笔法,其要点在下笔如凿,凿痕遍布石上,暗处多,明处少。整体看来,黑白分明,明暗显著,聚散开合,大虚大实。最后用淡墨染之,使其黑白明暗和谐而不生硬。
关仝 树画法《关山行旅图》局部
仿关仝树法
关仝画树,往往以夹叶、墨点相同而出,大都夹叶列前,墨点在后, 以浓衬淡,交待清晰,并富有变化。不论画松、竹、芦草, 皆以中锋为主,刚中有柔,英武娟秀,兼而有之。
“三远”概述
宋代,郭熙提出的“三远” (高远、深远、平远),是对中国山水画远近法的总结。这种方法在关仝的那时期早已流行了,他传世的《山谿待渡图》就是一幅用高远法画出的山水。
仿关仝笔意平远法
平远法写开阔水面上的孤帆,近处的坡树呼应着彼岸的山峦。章法、境界与前图迥然不同,而用中锋刻画树石的手法却是一样的。可见同样的笔法可以灵活应用在不同的构图上,表现不同的景物。
仿关仝笔意高远法
这幅高远山水是仿关全笔意而作的,高耸的山峰,以钉头皴写出,山头上聚散不均的苔点,表现密集和分散的树木,是关仝常用的方法。山下丛林,双钩、墨点交错,以密点托夹叶,黑白分明,交待清楚。
学习传统,正确的方法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需要结合写生,加以变化。关全最可贵的,是他的纵横博大的气势和如凿般的笔墨。《漓江帆影》是采取关仝技法特点,加以变化的写生作品。变化处在于化繁为简,间用大笔横竖拖擦,增强整体效果。图中浓墨湿笔所写的丛竹,更是“关家山水” 中所未有的。点苔也从大处着眼,不拘陈法,疏疏密密,就山势从空而下,使之产生节奏感。总之,舍去某些古画中“处处到”,而代以“有到有不到”的作风,结合对实景的观察和写生,风格一变,自然就产生了新意。
《漓江帆影》参照关仝法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