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中秋貼》
《中秋帖》被認為是「一筆書」的代表作,但其帖所用竹料紙約到北宋時方才出現,書寫時用的是無心筆,並非晉朝慣常使用的有心硬筆。儘管乾隆皇帝言之鑿鑿是王獻之真跡,但當代書畫鑒定家普遍認為可能是宋代米芾所臨。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官至中書令,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
《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書(又傳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歷(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行書3行,共22。
釋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
何然勝人何慶,
等大軍。
《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書,傳為東晉王獻之的傳世真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為御書房名。
《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該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後由清宮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金收回,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極備法度,譽稱「一筆書」,是學習「二王」的珍貴資料。
--《古代碑帖鑒賞》 費聲騫
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
何然勝人何慶
等大軍
王獻之的《中秋帖》,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
更新于 10-23
来自作品集翰墨因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