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万物的尺度吗?

注:投票后可看大家的投票情况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哲学命题。最早见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网友观点

网友观点(1)

“人是万物的尺度”,谁是人的尺度呢?没有。正因为没有人的尺度,人才说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为人类独有的话语来。

“人是万物的尺度”就宇宙法则而言,不是真理;它是一个谎言,一个弥天大谎。假如真的存在上帝,“人是万物的尺度”说,更是一种僭妄,一种试图扼守冠冕堂皇的僭妄,或者说,一个僭妄者的谎言——人把自己打扮成了上帝,并试图像上帝一样讲话。

网友观点(2)

首先,从这句话提出的背景来看,古希腊时代,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这一句话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提高人作为认知世界的主体的重要性;二、打破了当时神主宰世界的局面;三、高扬了人的理性价值。这些在当时都可看做是积极的、正面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且这句话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众多理论,诸如“人类中心主义”的滥觞。

其次,这句话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的误解。从这句话本身来看,就是不完善的,亦或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在里面。启蒙时代,人与知识自由地位的重新高扬,这句话也得到了发展。但是人的主体作用却得到了夸大,没有考虑到现存的事实等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等等等。

最后,我们应当正确的对待这句话。这句话所透露出崇尚人文的古希腊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这句话的内涵,面对强大的自然,我们应该放低我们的身段,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哲学家观点

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这种观点曾受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批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4卷第5章中批评他说:照普罗泰戈拉的说法,如果没有动物即感觉的主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世界了。

后来皮浪把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推向极端的怀疑论。19世纪前,大多数思想家将普罗泰戈拉的这个命题看作是诡辩论,直到G.W.F.黑格尔,才从认识史发展的角度,肯定这个命题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这个命题集中代表了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错误观点,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但是它触及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表明了人类认识的进步。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个观点与另一个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是完全对立的。巴门尼德的看法是“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近代爱尔兰的一位哲学家和普洛泰戈拉的观点比较相似,他的名字叫做贝克莱。

贝克莱的著名命题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他由于这一命题在某一时期里“臭名昭著”。他的观点与马克思是截然对立的,于是这位出生于马克思之前的反马克思主义者受到了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研究者的谈论。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81~前411)生于边远城邦阿布德拉,是德谟克利特的同乡。他在雅典当了40年的教师。据柏拉图说,他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普罗泰戈拉以善辩著称,培养了一大批学生,还有不少著作,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其《论神》一书的开头,他写道:“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暂的。”由于这段“大不敬”的文字,他被指控亵渎神灵而被驱逐出雅典,著作大多遭到焚毁。对于普罗泰戈拉的思想,后人主要是根据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记载来追述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