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是《道德经》的宗旨吗?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第一段宣讲了五种救世济人的妙法。

经文: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此句经文正式宣告《道德经》的宗旨,就是“救人”,而且是“善救人”。不仅善救人,而且是常善救人。道法自然,归根曰静是救拔世人的妙法,妙法就是善法,而且是常善法,亘古以来没有超过这样的妙法出现过。

常字显示无始以来,不是今天的妙法,“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二十一章)常善救人的才是真圣人,口头的圣人不是真圣人。释德清注:“是以圣人处世,无不可化之人。”普天之下,虽然失者芸芸,但以圣人的妙法,皆可救度。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四十九章)二章经文对照起来,圣人救世济人之意广大无边。恶人都是善人,因为可以转化。

凡夫都有见道的渴望,圣人有宣道的本怀。


经文: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是以二字证实圣人救度世人的妙法不止五种,五种妙法只是举例而已。圣人救人不会放弃一个人,这是悲心之大常善救人是悲心之妙,圣人救人之悲心既妙又大。

这使我们想起地藏菩萨的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此广大的悲心是每一个人类文明的大宗师都共有的上德。佛教中曾经发生一阐提(断善根者)是否能够成佛的教义争议。一阐提不能成佛是当时佛教界的共识,因为善根已断。

东晋《大涅槃经》中印度传来,中土只译出上半部,道生法师研读经意,提出一阐提也能够成佛,一时触动大部分佛教徒的信念,于是群起而攻之,道生被逐出僧团。道生只得到苏州虎丘山以石头为听众说法据说顽石纷纷点头。后来昙无谶译出《涅槃经》下半部,其中正有一阐提能够成佛的教义。

那些当年把他逐出僧团的佛教界人士不得不佩服道生的睿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不胫而走。这里争论的焦点是一阐提是否有佛性的佛教理论问题,成佛的依据是善人和恶人都有善根,一阐提善根已断,传统理论认为不能成佛。但道生认为一阐提佛性尚存,因此可以成佛。《涅槃经》后半部正是如此宣说。

故无弃人一句经文,与一阐提能否成佛是同样的理论问题。也许这二句太像佛经所说,以致晁说之等怀疑原文无此四句。晁说:“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四句独得之河上公,诸本无有”。现在帛书出土有此四句,时代在刘邦称帝之前。此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华。王弼早于道生近200年,河上公有说是西汉人,也有说后于王弼很久。否定王弼本的这四句,就有可能更加坐实这四句老子真言是佛教思想渗入,这无疑会贬低老子思想的高度。

现在帛书出土,为老子洗清了冤案。老子故无弃人一句,完全与佛教思想站在同样的理论高度。但老子的时代要早于《涅槃经》很多年。中华和印度的智者都在探索济世救人的理论依据,这是完全可以得到证实的。

王弼注:“圣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

王弼注的很详细,说明很重视老子“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二句经文。

圣人不会建立刑法来制裁人,不会推崇强者来贬斥能力有差距的人,一切依据万物的本性而成就万物,而不会自己造作,所以没有弃人。善人恶人,其自然本性都是道生之,都有道性(河上公语),所以没有人可以被抛弃。现在佛经比较普及,人们不感到老子的思想超越时代,但佛教没有传入中华的时代,这样的思想是远远超出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的后世关于《道德经》是阴谋论、愚民哲学的曲解不攻自破。

经文:常善救物。

释德清注:“物,犹事也。”古代的物可以代表物体、事物、人物(物、事、人),上文既已说救人,此处肯定是指人之外的事和物。老子救人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救物呢?物包括动物、植物、万物。《道德经》以天地万物对举,此物是指人之外的万物,不仅指有生命的动植物,还包括无生命的万物。

这个思想在庄子这里很好理解。庄子作《齐物论》,说“等生死而齐万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庄子的思想很好的注释了老子物的概念。老子对天地万物的情怀是等同的,既然要救人,就必然要救物。救物是什么概念?恢复万物的本性。救人是恢复人的本性道法自然是善救人的真言,也是善救物的真言。

庄子说鹤腿长野鸭腿短,不要试图去截断鹤的长腿,不要试图去接长野鸭的短腿。这是救物的一个例子。救物的核心思想正像王弼说的辅万物自然。

庄子还记载了海鸟的故事。鲁国来了一只巨大的海鸟,鲁侯非常高兴,就按世人最丰盛的太牢和最美妙的音乐招待海鸟,结果海鸟悲伤而死。庄子说,这是以“人养养鸟,”不是以“鸟养养鸟”,让海鸟享受人喜欢的食物和音乐,海鸟怎么会开心呢?世人一直在伤害万物,不懂“辅万物之自然”,所以圣人必须救物。


经文:故无弃物。

救物的内容清楚了,此句经文就清楚了。万物被人伤害太大了,这是老子“常善救物,故无弃人”思想的出发点。故无弃物,就是人不要伤害万物,人要按万物的自然(本性)来对待万物。不然万物就成为人的牺牲品。这是老子最早提出的动物保护主义宣言。老子《道德经》不仅济世救人,而且还济世就物(动物和万物)。

从这个观点来看,后世的炼丹肯定不是老子主张的,而恰恰是老子反对的。因为炼丹也是对万物的伤害。伤害万物来延长人的寿命,老子也会极为慎重,犀牛角,虎骨都是老子所不愿看到的。


经文:是谓袭明。

释德清注:“如此应用,初无难者,不过袭其本明。袭,因袭。”(《老子道德经解》61页)按照道法自然的真言救人救物,并不困难,不过是因袭(依照)人和万物的本明(那个真我而已)。救人救物不会离开人与万物的本明,那个自然,这当然不会困难。鹤腿长就让他腿长,野鸭腿短就让它腿短,这有困难吗?

十六章说“知常曰明”,明就是对大道本身的认识。袭明是老子的专门术语,解释不过是有助于理解,但还是要独自理解袭明,正像理解佛教的般若、涅槃,需要解释,但还是要离开解释。

是谓一词是对术语下定语,特别要重视。河上公注:“圣人善救人物,谓袭明,大道也。”圣人善救人善救物,之所以说是袭明,是跟随大道。

如果把袭明理解为借明,似乎更确切一些。借人的本明来救人,借万物的本明来救物人的本明是内明心,万物的本明是万物之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