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赵光义鄙视不会写诗,大将军曹翰不服气随手写首七律,连升几级
自古以来,人们都很仰慕“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人物。但是这样的人物哪怕是放眼浩瀚的历史长河,那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而我们本期要介绍的这个人,虽称不上“武不能马上定乾坤”,但好歹也算是战功彪炳的猛将;虽也称不上“文能提笔安天下”,但写首诗却能够让自己皇帝给他官升多级。勉强算来,这也算是个文武全才,他就是北宋初年名将曹翰。
曹翰早年间本是后周的武将,后来他追随宋太祖赵匡胤南征北战,期间也建立了诸多功勋。不过由于唐代的重武轻文,导致藩镇割据,武将犯上作乱。而且赵匡胤本来就是靠着部下将领的拥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宋朝。所以宋太祖本身对于武将是有天然的不信任和猜疑的,这也是他“杯酒释兵权”的原因。所以宋朝一直都是重文轻武,压制武将。这也使得曹翰虽然建立了不少功勋,但是等宋太祖坐稳江山后,他便只是被安排戍卫禁宫,多年未得升迁。
曹翰对此自然是心有不满,但是他也不敢表露丝毫,就这么做着戍卫禁宫的工作,一直到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有一次赵光义在宫内设宴邀请群臣,席间为了让气氛热闹起来,于是便让参会的文人作诗助兴。这曹翰早年间也是读了几年诗书的人,看此情形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但怎料这个活动是不准武将参加的,这一下作为将军的吴翰便有些不服气,于是便向赵光义毛遂自荐,称自己也要作首诗助兴。吟诗作赋本是文人的事情,现在竟然有武将请缨,赵光义起初还有点鄙视,但是又不好拂了臣子殷切之心,于是便准了此事。
曹翰得了宋太宗恩准,面对在座的诸多文人也是毫不怯场,随手便写出了一首七律:
《内宴奉诏作》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这首诗前两句是曹翰对于自己青年时期的追忆,其中满满的都是自信和自豪。想三十年前自己年轻的时候便学习兵书《六韬》,也算是精通兵法,在当时也是一时杰出的青年才俊。这一句其实也是为后文做铺垫。
三、四两句也是全诗最为出彩的名句,形象地概括了曹翰人生的两个时期。当年在国家危难之时,自己身披金甲冲锋陷阵,也算是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国家已经安定,自己虽然职位不高,生活拮据,但是却始终舍不得卖掉当年跟着自己战场杀敌的宝刀。其实这两句既有对于自己久不升迁的“牢骚”,也是在向宋太宗表明,虽然现在天下太平,但是武器也不能丢掉,要防患于未然。
五、六两句则是对“不为家贫卖宝刀”的深化说明。因为自己现在依旧身体强健,臂力过人,依然可以冲锋陷阵。而且自己眼力也丝毫没有减退,也依旧能够在狼烟滚滚的战场看清局势,决胜千里。这里其实就是向宋太宗说明自己虽然看似有一把年纪了,但是依旧能够为朝廷效力,颇有老当益壮的廉颇之风。
最后两句则是曹翰的感慨,同时也是向宋太宗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心。在古代,一般战争都是选择在秋天,因为秋天正值收获,粮草充足,这也是所谓“沙场秋点兵”的原因。但是现在曹翰只能在宫中赋闲,无奈地在秋风中萧瑟。作为一位半生戎马的武将,此时的他渴望的是在战场上东征西讨,而不是在宫中参加宴会。这也让曹翰内心怅然不已,只能低头看着自己旧战袍上的团状花纹,心中泛起羞愧之感。
曹翰这首诗将一位渴望为国效力、建立新功勋的老将形象刻画地入木三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作为武将的风采和热切的爱国之心。宋太宗赵光义读完这首诗后,也不由被这位老将的情怀所打动,于是即刻下诏:给他升官!而且还是连升数级。
不得不说曹翰虽然是一位武将,但写起诗来确实有一手。当然他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的情商,本来是一首求升迁的诗,但是被他写出来却豪迈爽朗,丝毫不让人反感。
对于曹翰这首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