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梦里江南旧时路/臧胜阳
“江南烟雨地,水墨九甲里”,说的是一幅现代版杨田九甲里的春天山水图。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却是个穷乡僻壤,也曾是革命老区。九甲顾名思义就是九十户。新中国成立前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九甲不就是九十户吗?那么“里”又作何解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也就是说九十户共有二十五个家,是为二十五大家矣!
这是我对九甲里的理解。实际上名从何来?访问很多当地老人也无从知晓。
其实深入了解其历史,我才知道,这里就是徐氏祖居之地,原东堡乡之下东堡。十里东堡九曲溪历史上就有五座桥,依次为利济桥、花园古桥(原名环桥,徐金山后裔造)、五寸步桥(原名永坚桥,徐文忠造)、万福桥、黄沙桥(顺治十四年里人徐文煊等重建,乾隆四十年徐良仪等重建,郡尊张公更名利涉桥),最为著名的是万福桥,又名东阳桥;从这里往西翻过一座大山一条河,山叫九龙背,河叫涧泉河,就到了一个书院,名兰春书院,再往北二里地,就是名气最大的文阳书院。大到惊动了明朝翰林国史编修李东阳(1447—1516)亲自为其作《重开文阳书院记》。
东阳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史载训导董桂山曾撰有碑记。文阳、兰春二书院乃宋徽宗朝金吾监国大将军施彪之子友直友谅友闻所创。明朝永乐年间施溥(字雨均,以书被选入内廷,与修大典)之长子敬迁往兰春,二子恕三子懋四子宁迁往文阳,遂重修文阳书院。赐进士出身翰林国史编修文林郎长沙李东阳于明朝成化辛卯岁八月既望为之作《重开文阳书院记》。
历史留下了一团疑云,李东阳为文阳书院作《记》,那么李东阳到底有没有来过九甲里?李东阳,祖籍长沙,后官居明朝内阁首辅,死后谥号文正,历史上能有这个谥号的人寥寥无几,比如范仲淹、方孝孺、曾国藩等等都是国之栋梁。司马光曾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他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两个字是文人道德的极致。”至此之后“文正”就成了人臣极美的谥号。李东阳从长沙岳麓寺到南京、镇江(李东阳写过《游岳麓寺》《九日渡江》《甘露寺诗》等诗),若走陆路肯定经过池州,九甲里也是古徽道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村落,所以说如果李东阳来过九甲里也是可信的。但是究竟有没有来过,在历史长河中,只有很少的资料能够佐证,这篇《记》仿佛证明李首辅来过,还有一个旁证就是东阳桥的名字。
光绪丙申续修《徐氏家谱》中有一段文字是关于《东阳桥考》的记载:“东阳桥乡名长安,距永坚桥仅半里许,当九甲阳宅下游……文忠公建,道光壬午廷魁公因其旧址而重新更名曰万福桥。既成,于其旁得一古碑焉,前明万历戊戌年新建……邑志所载良九公后裔建。”
这段文字说明东阳桥乃明朝之文物。李东阳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是不是后人以李东阳名气大,还曾经为文阳书院题《记》,而以此桥名东阳呢?!东阳桥坐落在九曲溪上。光绪辛卯版《青阳县志》记载:“溪在青石岭右,汇东堡诸流而环锁之,窈深幽邃,怪石错互其间。旧志名为三泉口悬水。吴宗伯为翰林时游此,叹其奇绝,以为不减武夷之胜,故更今名。”坊间传说李东阳三过泉口,到达文阳里,故名三泉口悬水。而此桥所在位置正好在水井山、天马峰、九龙背之东南。而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此桥不在山南,而在山东。东阳作何解释?看来,东阳桥是李东阳在池州结下的一个重要的“不解之缘”啊!我们再看《记》的描述:“池之城南五十里有九华,李太白所改名者,山之东二十里有文阳书院,施氏之故业也。”九甲里与九曲溪、九龙背、九华山联系在一起,发现此处“九”字似乎有某种特殊含义。
李东阳还写过一首诗《黄莺》:
柳花如雪满春城,始听东风第一声。
梦里江南旧时路,隔溪烟雨未分明。
从这首诗我们就可以推断,李东阳对江南是有着非常深刻的记忆。江南的烟雨是出了名的“多愁”,江南的柳絮也是出了名的“多姿”,江南的才子更是出了名的“多情”!水墨九甲里,留给我们一串串珍珠一样的回忆和想像;江南烟雨地,也带给我们更加朦胧一样的诗意和情怀。
我们还是等到春天来的时候听一听第一声东风怎么说……
作 者 简 介
作者胜阳,原名臧胜阳,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研究会研究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池州新四军研究会理事,池州市政协文史专员,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法治在线特约通讯员,发表在市级以上媒体文字约250万字。作品散见于《散文诗》《检察文学》《南风窗》《七月风》《中国检察官》《预防犯罪导刊》《中国作家摇篮报》《桐城文学》《铜陵文学》和中国知网等,出版过专著《秋浦仙境——江南的香格里拉》《九华天柱馆的诗与远方——杨田施氏家风文化传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