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总督官袍撕裂,总管请来“衫婆”,她用织补“妙”招解决问题
清朝时,一次朝廷钦差来到广州公干,两广总督张鸣岐负责接待,可他的衣服偏偏此刻出了问题,眼看就要酿成衣冠不整的大祸,此时他的总管出了一个妙招,一举化解这场危机,究竟是什么办法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894年,张鸣岐考取了举人,本以为自此平步青云,可却在接下来的会试上铩羽而归。但科场的失利并没有打击他的自信心,他曾自比汉朝张良,认定自己有济世之才。后来好运还真的眷顾了张鸣岐,由于抱上了岑春煊这条大腿,自此他一帆风顺,官运亨通,最后做到了两广总督。
这一年,清廷派钦差大臣巡视两广,这可给张鸣岐吓得够呛。清廷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地方的控制,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处理事务,这种人可得罪不得,但凡他回到皇帝身边,说你一句不是,那可都是有着掉头的危险,事实上,钦差大臣就是皇帝的“侦探”,他的地位不是一般大臣能够比拟的,代天子“巡行天下,抚军安民”,到了地方就是皇帝的代言人了。因此,钦差大臣的住所、饮食、都不能有一点纰漏,地方大员尤其要重视的就是接待时的礼节。
朝中钦差大臣来到两广的时间早就确定了,张鸣岐仍旧是十分紧张,他在之前的几天就开始准备一些礼品,还特意打听了这位钦差的好恶,从饮食到住房的安排,都符合他个人喜好,张鸣岐安排妥当后,他认为不会再出现任何问题了。
钦差大臣驾临的这一天,张鸣岐一大早就要赶往城外的十里长亭,就在张鸣岐要出门的时候,因为心中着急,他的衣服挂到了桌角上,伴随着刺耳的撕扯声,他的官服下襟扯出了一条大缝,这可急坏了张鸣岐,这可是最正式的官服,无价之宝自不必说,主要是只有这一套,穿着破衣服去见钦差,那可真是自己往枪口上撞了。
如果找家里的裁缝完成缝补的话,时间上根本不够,这可如何是好呢?张鸣岐一时间陷入了焦虑中,就在他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时,他的管家突然赶来献计,原来在逢源路上有一个叫阿花姐的补衫婆,这就是广州俗称的“衫婆”,严格来说,“衫婆”和裁缝属于两种职业,虽然都是跟衣物打交道,但是衫婆主要负责对衣服的缝补,据说阿花姐有一手补衫的绝技,别管什么问题,半个时辰内一定完工。
管家将自己这个想法告诉张鸣岐,张鸣岐道:“赶快去请!”
阿花姐坐着年关总督的马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总督府,张鸣岐发现这人长相很普通,就是广州老妇人,丝毫看不出有“身怀绝技”的迹象。可当阿花姐手里抓起针线时,她整个人的气势瞬间不一样了,只见她熟练地穿针引线,开始了飞速的缝补。
阿花姐缝衣服不仅速度飞快,而且是忙中不乱,她还会根据衣服断裂面的颜色,反复地切换不同颜色的线,就是为了完美的复原官服,张鸣岐在一旁看的是眼花缭乱,他只感到半个时辰转瞬即逝,阿花姐收工起身——官服已经完全复原。张鸣岐仔细地看着衣服的断裂面,居然看不出一点缝合的痕迹,他随即大喜过望,下令赏给阿花姐十两纹银,可是阿花姐却只拿了一两就离开了。
有了官服的加持,张鸣岐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接待任务,“衫婆”阿花姐的佳话也自此流传于市井。如今我们有骂人为“八婆”的陋习,事实上,“八婆”是广州人对八种女性职业的统称,她们分别是“打小人婆”,“补衫婆”,“喊口婆”,“浴婆”,“梳头婆”,“大妗姐”,“妈祖婆”和“媒婆”,她们靠自己的一张嘴或是一双手,做一些不挣钱的小生意,自然也是“不入流”的小人物,可是到紧要关头,她们仍能救急,由此可见,职业真是没有尊卑贵贱之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资料来源:1、《广州记》顾微【晋】著;海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