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汉语千字美文大赛征文】那时的春节走亲戚/朱良启

岁月像那东流水,哗哗啦啦农历2018年就到了最后几天,2019年春节将至,人们开始为过春节做准备。春节中的各种吃喝玩乐让人快活,尤其是童年时期的过春节,即使物质的贫乏也难挡我们快乐的心情。这其中就有春节必有的“节目”——走亲戚,且在淮北大地长常演不衰。

我是70后,印象中小时候家里各种亲戚特别多。不算关系已经很远的,还有父亲这方面的姑奶、姑姑系列和母亲家族的姨、舅系列亲戚近二十家。也就是俗语说的“七大姑,八大姨”系列。农村讲究的是血缘关系,重视的是人情往来,亲戚之间一定要走动,越走越亲,不走也就不亲了。所以年前年后走亲戚绝对是过春节的一项重头戏。在年前我父母亲已抽空去了一些人家。随着年关日近,父母要忙家务,走剩下亲戚的重任便落到我们这些已经放假的孩子身上。

一般从大年初二开始,按照父母的安排,我们几个孩子就分别或一块到各个要去的亲戚家了。礼物是年前就准备好的,在我的记忆中有芝麻和糖稀做的麻片,有三刀子、羊角蜜、蚂蚱腿等,这些糕点的主原料都是面和糖,香甜诱人。庄稼人平时是舍不得吃的。只有节日走亲戚或看望病人才买些。用浅褐色的方纸论斤包好,上面盖一小片长方形的红纸,再用细细的的小绳一扎,便是当时走亲戚使用的标准礼品。早先因为白面金贵,也有送半篮子白馍的。

到谁家,带多少礼物,要看是不是在这个亲戚家吃饭,比如到外婆家,不仅要看外婆,还要看望舅舅及他们一个家族的长辈们,往往有好几家。那就先到外婆家,放下丰厚些的礼物,然后由外婆领着,挨家给其他亲戚每家送两包,同时告诉他们中午客人留在自家吃饭。虽然客人是孩子,主人也一定热情挽留,半点也不轻慢,这是礼数,马虎不得。无论在谁家吃饭,主人家都很认真对待,要有荤有素上几个菜,来了男孩还要上酒以示重视。刚饭后,甚至还在吃饭时,其他主人纷纷赶来,一是回礼,两包礼物只留一包,若父母的长辈留半即可,若平辈则留半,再添上自家的一包,声明是自家看望我父母的,让我们捎回。这也是礼数,也马虎不得,不回礼要被人耻笑的。我问过母亲:一来一往礼物又没少,有啥意思啊?母亲的解释是:平时互相惦记,过节互相走动,有忙互相帮助,这就是亲戚。

饭后,对孩子而言,还有一个压轴戏,就是长辈给压岁钱,来时家长往往有交代,不要接亲戚的压岁钱,毕竟那时谁家都不宽裕,我们也推辞了,说不要那是假的,一年就这么一次,谁不想让孩子高高兴兴过个年呢?孩子盼望走亲戚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能得到压岁钱。钱倒是不多,有一两块的,有几毛的。可对孩子而言,这笔可供自己支配的钱就是一笔巨款,就是在伙伴们面前炫耀的资本。当时很多种零食只要一两分钱,各种文具也极便宜,有这么几块钱省着点可以花一学期的。所以春节走亲戚带来的快乐是可以延续很久的。

年前年后亲戚之间就这样你来我往的走啊走的,往往要持续到元宵节才能结束。日子就这样走出了滋味,春节走出了年味,人与人之间就这样走出了感情。这里面没有利用,没有阿谀奉承,只有浓浓的乡情和淳朴的民风。

岁月消逝,人事消磨,不知不觉中,我都逼近知天命之年了,上升为爷爷辈了。这期间,我送走了所有的祖辈亲人和众多父辈亲人,渐渐地没有了亲戚可走,(淮北规矩,长辈逢年过节不用看望小辈)又因出来工作离开了老家,再过春节居然就有了一种失落感。而现在的孩子们呢?大都是独生子女,以后亲戚更少。物质条件又丰富,没有几个在乎几块甚至几十块钱的。报上就登过这样的新闻,有孩子拒绝接受五十元压岁钱的。唉,他们又怎样感受到当年春节走亲戚的那种快乐呢?

作者简介:

朱良启,男,现年48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二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新媒体《行参菩提》十大金牌作家。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一百八十余篇,四十万余字。



要求:以祖国、故乡为题,以散文形式,字数千字左右(简、繁汉字皆可,不接受其他语种投稿),原创首发。来稿主题请注明“全球汉语千字美文征文”,文后注明真实国别、姓名、年龄、准确地址、邮编、邮箱、电话及个人简历、近期生活照片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