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奇谈之二十三:为了超出三界,大圣只好分身了
如果按照禅宗的做派,《西游记》顶多两回就可以结尾了,因为按照六祖慧能所说的:“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以了,其它的都属于头上安头,狗尾续貂。按照道家的方法,《西游记》写完前七回也就可以“GAME OVER”了,因为对于性命双修来说,虽说两者无法截然分开,但是毕竟修命尚有行迹可循,而修性则和禅宗所说“见性”一样,都属于不可言说,而且说得越多谬误越多的内容。
我们来看看《西游记》的前七回故事情节和《性命圭旨》给出的修炼金丹的次第的一一对应关系:
杀死混世魔王(涵养本原,救护命宝)
猴王返回水帘洞(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龙宫夺得金箍棒(蛰藏气穴,众妙归根)
上天官封弼马温(天人合发,采药归壶)
偷蟠桃盗仙丹闹天宫(乾坤交媾,去矿留金)
八卦炉中炼大圣(灵丹入鼎,长养圣胎)
按照《性命圭旨》的说法,再往下还有三个次第,分别是:
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到了这个阶段,已经进入了纯粹“精神”的领域,大概相当于三界中的“无色界”,也就是快要到宗教中所说的“天”的顶层了。当然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突破“天”的拘束,“超出三界”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成“佛”或者成“仙”,只不过是一个称谓的区别。
可怜巴巴的猴子,虽然得到了一个“齐天大圣”的名头,但是想把“玉皇大帝”取而代之的念头被佛祖无情粉碎了。当然这个佛祖,你也可以看做是太上老君,因为两者也不过是一个称谓的区别。况且,书中借太上老君的口,讲述金刚琢的来历的时候,当着观音菩萨的面,老君还不忘把自己入胡化佛的故事拿出来显摆一下,完全没有考虑观音菩萨的感受。
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它。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
不让猴王取“玉帝”而代之,可不是单单为了维护天宫的秩序,大圣被压五行山,与其说是被佛祖暗算,不如说是受自身所累——不能明心见性,虽有齐天的本事,但是仍然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作为“道体”的象征,猴王的目标应该是超出三界,成佛成仙,所以猴王加入唐僧团队,开启第二次西天之旅也就顺理成章。
只不过这一次西天之旅,作者换了一种讲故事的模式,主角不再是猴王一个,猴王的戏份被一分为五,分别由唐僧团队中的五个成员担当。
猴王从“道体”的角色,转变为“心神”和“金公”,八戒则被定性为“肾精”和“木母”,沙僧和白龙马寓意为“脾土”和“意气”,这四者构成了炼丹三要素——精气神、肾脾心、木土金等等。至于唐僧,作为团队的领导,被赋予上面这些要素的载体——肉身的责任。
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个肉体凡胎,带着四个半仙半神半人半兽,就重新开演了一场有关“金丹大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