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中的长城”金山岭,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来金山岭会遗憾
在北京开往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山岭长城的大巴车上,听导游介绍:金山岭长城是央视每天开始曲中的长城,央视每天清晨国歌中的长城,心里种草了。第二天早上4:30起床,5:00在农家院楼下客厅集合,乘坐当地村民自驾车前往金山岭长城,由于下雨,30人的团队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不去,理由是雨天拍不到日出。我是觉得,既然已经来到了长城脚下,不管天气如何,都应该上长城看一眼,毕竟,长城是中国人心中的骄傲!
车子到金山岭长城景区已经5点半了,进入景区,沿着平坦的山路而上,冒着大雨,走了20多分钟,只见一座敌楼映入眼帘,一座关城,雄踞要冲,这就是金山岭长城景区主入口——砖垛口。
砖垛口(史称砖垛子关)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3),由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是金山岭长城最早修建的四个关隘之一。隆庆年间,谭纶、戚继光支持蓟镇防务时,对关隘进行了修改扩建。此关可通人马,车不能行。
砖垛口前矗立着一座雕像,骑马仗剑,这正是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左面就是砖垛楼,砖垛口楼下面的炮台是新修复的。此关口没有大的城门洞,只有侧面一个小门,金山岭长城的各关口都一样,只是一个穿过城墙的券门。
砖垛口位于古北口东端10公里处。砖垛口一旦失守,就会直接威胁到古北口,也就是京城的北大门。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这里战争不断,蒙古鞑靼部在俺答汗的统领下,每次攻打古北口,都企图从此突破。所以砖垛口自古就是一个咽喉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个高约2.5米、宽1.6米的砖拱弧形券门,就是砖垛口的通关处。作为进出关的重要通道,砖垛口也承担着关内关外百姓走亲访友、贸易往来的作用。
从砖拱弧形券门进入,拾级而上,登上万里长城,一睹长城之风范,也圆了“不到长城非好汉”之壮举!
登高远望崇山峻岭,仿佛听见战地狮吼。见古墙气贯长虹,涌今人万丈豪情。
金山岭长城,被誉为“国歌中的长城”,是明信片、宣传片上的长城“原型”。它位于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交界的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这段长城是万里长城中现今保存最为完好,建筑艺术最为精美的一段。
据说这里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的美誉。金山岭长城“西起历史上著名的关口古北口,东至高耸入云的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沿线设有关隘5处,敌楼67座,烽燧3座,因其视野开阔,敌楼密集,景观奇特,建筑艺术精美,军事防御体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金山岭长城的美在于其壮阔,站在长城之上,可见四周绵延的群山,顺山势起伏的楼墙剑阁沉稳地屹立,呈现豪迈之美。
从砖垛口往长城上继续走,发现上坡的一截砖砌台阶,有的高一些,有的矮一些,而且还没有什么规律可寻。据说,这也跟军事防御有关。如果台阶都是一样的高度,或者高低的排列很有规律,那么当敌兵攻上城墙来的时候,他们的进攻速度就会快很多。像这段台阶修得有高有底,又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敌兵攻上来的时候,往前进攻一定会看脚底下,这样一边走一边看路,肯定会影响进攻速度。
规模如此庞大的长城,是王朝恢弘无边气度的象征。不管帝王们当初的意图何在,也不说多少苦役奴工们在此的挥汗辛劳,仅仅是现在存留下来的长城形态,结构造型,这颇具匠心的设计,也是令人惊叹的。
长城上视野很开阔,远远望去,山峰起起伏伏,风景非常的秀丽美不胜收。只有您亲自去体验才会有不同的感受。
金山岭长城名字的由来。据介绍是,此楼为江浙籍士兵所修,为了寄托他们对家乡浓厚的眷恋,借用了家乡镇江的金山岛而命名。
花楼,又叫将军楼,据介绍是个很有特色的楼。
走在修葺过的长城上,感受的是雄浑与豪迈,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坚韧。
远看大金山楼顶上的小铺房,顶层中央的小铺房,用于士兵瞭望、休息、储藏衣物等等。这小铺房也是除金山岭外其余长城绝无仅有的。
站在砖垛口远眺金山岭长城,长城向东西两侧蜿蜒而去,每一侧都修建了一连串的敌楼和炮台,形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防御工事,砖垛口也成为明长城上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
1992年11月15日,香港的“中国特技王”柯受良驾摩托车成功地飞越了金山岭长城,就是在砖垛口西方台。
极目远眺,连绵不断的金山岭长城像盘踞在燕山山脉雾灵山和古北口的卧龙岭上的一条巨龙。昂首摆尾,时而弓背,时而塌腰,左右扭曲,气势磅礴。
长城万里,全长其实是七千多公里,一万四千多华里,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在世界范围都是屈指可数的,是中国古代人民创建的世界奇迹,而今天的金山岭长城段又是长城中的精华。
站在长城上,放眼望去,峰峦叠嶂,初秋的山峦,红的黄的深的浅的树叶,夹着肆意乱生的草丛,五彩斑斓,构成一幅水墨丹青。令人遐想无限。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来金山岭会遗憾。金山岭有缆车,但真心建议不用坐,来长城只有亲自走过才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