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于谈钱的人,永远是缺钱的人
南方某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拿出800万作为奖励,其力度不可谓不大。在大额奖学金的诱惑下,无疑会激励一批学生努力学习,但也人担心教育功利化会误导学生读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终能激励学生走上勤奋努力的路上,这种方式就是好的。
这起事件之所以会引起热议,只不过是发放奖学金的额度比较大而已,如果该校发放的额度为几百上千的话,估计也不会引起这么大争议。本质上,发钱不是问题,只是额度大小的问题。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是羞于谈钱的,“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义”,因此过多谈钱总认为是不高尚,有市侩气的。更何况,教育是一片圣土,是精神的乌托邦,最好要和金钱保持一定的距离。羞于谈钱的民族是一个永远缺钱的民族,自古以来,我们一直忽视了经济力量的巨大推动力,没钱发展不了科技,没钱繁荣不了文化,同样,没钱也很难促进教育的大发展。
我们做好一件事是需要动力的,这些动力有的是内在的,有的是外在的。譬如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没有丰厚的奖赏,很少有几个学生能够下苦功夫努力地去学,只不过这奖赏可以是长期的美好前程,也可以是短期的高额奖学金。
有人担心这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唯分数论,功利化的教育主义。难道不发奖学金就不会加剧各个学校在升学率上的比拼吗?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高喊了多年,但现实的教育处境中,哪所学校能够回避分数的重要作用。用大额奖学金去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这是从内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总比外界的严格约束要好些。教育的方式有多种,我们可以给予爱的关怀,真诚的鼓励,耐心的指导,严厉的批评,适当的荣誉等等,给学生发放大额奖学金只是其中一种,并非全部,哪条法律规定学校不能用金钱激励学生呢?
教育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正如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鲜花与掌声,同时也需要风雨与打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批评,同时也需要鼓励。我们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采取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经济手段奖励学生不是错,如果不依循实际,盲目效仿,那便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