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是《红楼梦》的精神支柱
文/归途如虹
道家思想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创立的一种思想流派。道家思想虽然始终没有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却一直对中国的读书人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基本主张是清静无为,独善其身,追求身心自由,与世无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他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人。他的齐物论思想独具特色。他的文章语言瑰丽,风格浪漫。其代表作《逍遥游》更是创造出一种真正的自由境界。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于道家思想是很欣赏的。他在小说当中一再强调道家思想的伟大。可以说,道家思想是《红楼梦》的精神支柱。
曹雪芹是一个经历了家破人亡的人。人生的巨变让他看透了世态炎凉。因此,他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看法。而道家思想则慰藉了曹雪芹孤独的心灵。
老子在阐述道家思想的精髓的时候经常运用比喻手法,他最爱使用的喻体是水、女性和婴儿。老子贵柔,在《老子》这部经典当中,老子写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在《红楼梦》里,贾宝玉也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和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在《老子》里,老子竭力赞美女性的美德:“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而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则塑造了不少德才兼备的女性。悲天悯人的林黛玉、深明大义的薛宝钗、天真浪漫的史湘云等都是代表。这些女性或多愁善感,或温柔体贴,或活泼开朗。她们都展现出了青春的美好。
至于婴儿这个比喻,在《老子》里是这样表达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可见,老子也把婴儿看作柔弱的形象代表。在老子看来,婴儿虽然柔弱,却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婴儿虽然弱小,却蕴含着一个人成长为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的全部因子。婴儿这个比喻在《红楼梦》里没有直接出现过。但是我却觉得,贾宝玉这个形象就有点类似于婴儿。现如今也有人觉得贾宝玉是一个“巨婴”。贾宝玉性格柔弱,秉性善良,不愿意走仕途经济道路,坚持自我。他是一个拒绝成长,对成人世界十分厌恶的人。
道家思想对贾宝玉影响很大。《红楼梦》第二十一回里,贾宝玉和袭人闹别扭,心情沉闷,就翻开《南华经》,读到其中的《外篇·胠箧》:“故绝圣弃知,大道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以与议论。擢乱六律,铄绝竿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人始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人始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有人其巧矣。”这段话体现出对权威的质疑,对世道混乱的感慨。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的思想。
贾宝玉读完后,就突发奇想,自己续写了一篇短文:“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这段文字表达了贾宝玉一种奇特的想法。他觉得,自己目前所有的烦恼都是这些青春少女造成的,如果这些青春少女都消失了,自己就没有烦恼了。这自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思想。因此林黛玉就嘲笑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林黛玉不愧是才女,四句话,就把贾宝玉戏谑了。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贾宝玉听了薛宝钗念的《寄生草》,又调节林黛玉和史湘云的矛盾失败,还两头受埋怨。于是,他想到了《南华经》里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和“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句子。内心更加失落的贾宝玉禁不住说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来,还大哭一场。他内心有许多感慨,就写了一首偈子:“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还自己填了一首《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林黛玉和史湘云之间的矛盾之所以会让贾宝玉感到如此难过,是因为贾宝玉本来就是一个价值观很虚无的人,他把女儿视作自己的精神寄托。现在他发现,自己连林黛玉和史湘云之间的矛盾都调节不了,还被两个人奚落。他自然会觉得很忧伤。
薛宝钗、林黛玉和史湘云看到贾宝玉写的偈子和《寄生草》之后就明白贾宝玉有所顿悟。她们不愿意看到贾宝玉沉浸在苦闷的心绪里,就去开导贾宝玉。林黛玉说出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薛宝钗讲了六祖慧能的故事。贾宝玉就觉得自己实在是愚钝,没必要参禅,更无须自寻烦恼。
林黛玉所说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和庄子的“无所待”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庄子看来,“无所待”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大鹏鸟虽然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却还是需要凭借风,而自由的最高境界则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换句话说,自由的最高境界就是彻底的独立,无所依傍,也无需依傍。对于普通人来说,这自然是一种理想境界。但是这种理想对于一个人形成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至关重要。
贾宝玉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里批评过那些忠臣良将。贾宝玉觉得这些坚持“文死谏,武死战”的忠臣良将,都不值得学习,只不过是一群匹夫,一群沽名钓誉之辈而已。贾宝玉的这种评价自然不是对所有忠臣良将的客观评价。如果按照儒家思想的观点,这些舍生取义的人应该流芳千古。但是按照道家重视个体生命的观点来看,这些为了道义而牺牲生命的人都死得不值得。
道家最重视个体生命,认为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庄子就很生动形象地表述了这一看法。《秋水》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涂中。’”
在庄子看来,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人生才是愉快的。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庄子断然拒绝了。他觉得,乌龟都愿意偷生,自己自然不会因为贪图功名利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贾宝玉为什么会批评那些忠臣良将了。贾宝玉就是觉得这些人过于轻视自己的生命了。而且,那些人的牺牲并不能唤醒皇帝,只能让自己名垂青史,让皇帝背负千古骂名。或许,这些人的行为可以激励后人为了理想而牺牲,在当时,却没有任何意义。在贾宝玉看来,与其为了政治理想而牺牲生命,不如陪伴在姐妹们的身边。
当然,贾宝玉的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老子主张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枉为”。也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要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就任意胡为。“无为”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态度。“无为”是为了“无不为”。在老子看来,只有把握住“道”,才能真正有所成就。这是老子的智慧。但是贾宝玉的“无为”就显得有些消极了。他虽然怜香惜玉,却并不能真正保护身边的姐妹。当他心爱的晴雯被王夫人撵走后,他除了去看望一番,就只能为之哭泣。他的这种性格是环境造成的。他生活在一个逐渐走向末世的封建贵族家庭。这个畸形的家庭不可能给予他任何具有正面价值的思想资源。生活在富贵场和温柔乡当中的贾宝玉没有丝毫的奋斗动力,也没有社会责任感。他虽然愤世嫉俗,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现状。贾宝玉最终只能以出家的方式去自我救赎。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道教没有好感。道教虽然和道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却是一种融合了民间鬼神信仰的宗教。道教追求的是白日飞升,长生不老,修身养性。道教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在看待人生的种种苦难,追求此生的享乐。道教世界里没有彼岸世界。道教思想立足于人间。
《红楼梦》里的道教中人都是曹雪芹讽刺的对象。除了那个度化世人的跛足道人之外,其余人都是很世俗的。马道婆是贾宝玉寄名的干娘,却和赵姨娘狼狈为奸,陷害贾宝玉。张道士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还干预贾宝玉的婚事,是一个比世俗之人更加世故圆滑的人。至于那个从来不问世事的贾敬,则是曹雪芹直接批评的对象。《红楼梦》第五回里就有“箕裘颓堕皆从敬”这句话。可见,曹雪芹对道教没有什么好印象。
道家思想对于《红楼梦》影响很深。可以说,曹雪芹是非常认可道家思想的。在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之后,曹雪芹能够写出伟大的巨著《红楼梦》,支撑他的就是道家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