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与四百年——读《台湾四百年》

  从懂事起,我知道了自己是中国人,但是在三十年前我才知道了自己还是另一种称呼中的一员,这个称呼就是“大陆人”,而这个称呼来自台湾。
  
  在知道了这个称呼之后,我们开始逐渐接触到了来及台湾的文化。从言情小说到乡土文学,从轻歌曼舞到劲爆说唱,从青春偶像到政坛先锋……但这些只是我们在三十年中所接受的信息,但我们对于台湾的历史知之甚少。
  
  许倬云先生的这本《台湾四百年》正可以补充我们对台湾在历史方面的认识的不足。
  
  在这本书中,许先生以简练的笔法勾勒除了台湾四百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让我们看到了台湾从16世纪开始的演变过程。
  
  台湾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大航海时代就注定了其处在“本土的,中国的,世界的”的争端之中,多重的地域焦点以及远离中央政府的状态,使得台湾人容易接受不同的事物并享有一定的自由意识。然而,不幸的是,在本土开发的建设和成长过程中,台湾人经历了痛苦的四百年。
  
  在我所学的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国被认定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而这个概括却不适用于台湾。台湾在四百年期间,两次完全沦为了殖民地,经历了两次的光复。而这些历史既在台湾人身上印下了屈辱的烙印,也在他们身上种下了无所适从的迷茫。他们几乎成为了失去根系的人——他们需要多次面对“身份的模糊和角色的混淆”的困境。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台湾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民众的富足,经济地位的提升,让台湾人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从而促进了台湾政治的民主与开放。然而,仅仅依靠经济的发展来撑起一个地区的繁荣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经济发展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的隐患,单说经济发展并不能解决文化内部的冲突,就足以看出,现在的台湾依然处在一种文化的迷茫之中。正如许先生在本书最后一章中指出的“追逐现代化时,没有追逐到现代化的源头,只追逐到了现代剩下的残余部分;抓到现代化形式,抓不到现代化的精神”——这不单是台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把目光从三十年来所注目的台湾娱乐圈,转到更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去,从而充分关注台湾在发展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