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汤不换药的诈骗手段:主播虚构被家暴女性人设诈骗数百万

2017年,曾有一部自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出现在大荧幕中,那就是由桂纶镁,陈学冬等主演的电影——《巨额来电》。

影片中,桂纶镁饰演的诈骗集团女老板阿芳,利用打电话的方式,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对受害人心理的准确拿捏,实行电话诈骗。

在影片中,诈骗集团的恶劣风气,各种诈骗话术,都让观众朋友们看到了黑暗地带的阴暗面。

那么,今天的这一事件,正是《巨额来电》的现实翻版。


2021年1月至4月间,在上海从事电商行业的曾某某,出现在了各大网络平台。

当然,在网络上,他的名字叫做“雨晴”(化名)。2021年3月,小黄在社交平台上认识了雨晴,并且互相添加了微信。在微信上,小黄得知雨晴是一位因被前夫家暴而离婚,现一个人抚养年幼的儿子的悲惨女人。这样的遭遇让小黄深感同情,一方面,由于小黄本人也有着离婚的经历,另一方面,他被这样一个尽管遭遇凄惨但仍然坚强的母亲所打动。

在一来二去的聊天之中,小黄逐渐对这个女人心生好感。巧的是,不久之后,雨晴便向小黄表示了想要更进一步发展的想法,这让小黄心中暗喜。按照雨晴的说法,她现在正在应聘一家网络公司,需要与其他主播进行“直播pk”考核,只有通过考核,她才能顺利入职,获得生活来源。

不仅如此,雨晴还表示,由于自己的工作是直播,不限工作地点,顺利入职的话便可以到上海定居,与小黄在一起。小黄听后,心中既是惊喜又是期待,便一口答应了雨晴的请求,每天到她的直播间中刷礼物。

在这场直播诈骗中,一共有五次pk,按照雨晴的说法,只要胜了其中的三场,她就能通过考核。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小黄每天守在雨晴的直播间中,等待时机刷礼物。五天之内,小黄前前后后总计在直播间中投入五万多。然而,直播结束之后,雨晴却以两胜三输的战况输掉了比赛。

输了比赛的雨晴告诉小黄,自己为了赢,找遍了亲戚朋友刷礼物,然而因为失掉了这次入职的机会,自己的家人们都在责怪她。不久后,雨晴又表示自己被家里人看管起来了,并渐渐和小黄断了联系。

到此为止,小黄才发现自己受骗了。


这是今年年初发生的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特大诈骗案。像小黄这样的被害人数以千计,诈骗金额达到700万。

2021年4月,嫌疑人曾某某被抓获,整个事件才水落石出。

从事电商行业的曾某某,曾开过一家公司。尝试过直播带货的他觉得,这样的收益欠佳。于是,在公司暂停运转之后,他开始研究创业项目。某天,在网络上闲逛的他被吸引到某app内,在这里,他了解到了一个以“和女主播谈恋爱的名号,进入到直播间并为其消费”的创业渠道。很快,他便加盟进去,开始了自己的诈骗之路。

当然,除了他自己之外,他还邀请过去在同一家公司的杨某,黎某等人一起加盟,重新将自己的公司运转起来。他们几人根据平台提供的话术,确定了“被家暴后独自带娃的离异女人”人设,在社交平台上加他人微信,诱骗他人与之恋爱,并谎称要进网络公司必须通过“直播pk”考核,让被害人在直播间刷礼物。

人设和身份确定好后,他们还悉心研究了“直播pk”这一诈骗方法。如今,各大网络平台均有“直播pk”这一方式,但实际上,这种pk的结果是可以人为操控的,也就是说,在后台人的眼里,无论你投入多少钱,他想让谁赢谁就能赢。他们正是利用这种可操控性强的直播方式,诱骗被害人。

除此之外,重新运营起来的公司开始大量招聘合伙人,并将公司分为多个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不同的环节:管理层人员负责架设平台;业务员以主播虚假人设搭识被害人,利用大量话术对受害人心理进行拿捏,以谈恋爱、共同生活为名诱骗被害人至平台充值;女主播使用虚假人设,哄骗被害人充值刷礼物,但并没有与被害人见面的意愿。管理层故意安排主播输掉PK,业务员以此为由不与被害人见面,逐步疏远被害人。就拿小黄来说,直至二人断联分手,他也不知道与自己聊天的那个“雨晴”,实际上并不是自己在直播间看到的那位女主播。

在这样严密的流水线作业之下,诈骗公司渐渐发展起来。根据曾某某描述,公司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公司,而后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现如今甚至在广州开了分公司。

2021年5月19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对涉案人员曾某某等76名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近日,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其进行公诉。


至此,这场时间久、破坏力大、涉事人员多的案件才算告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尽管法院还没有对曾某某进行定罪,但牢狱和罚款之灾一定是在所难免的。

网络世界,本就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拟世界的不真实性更要求我们要明辨是非对错,不然一不小心便成了他人的盘中餐。

网红卖惨,吸引足够粉丝后便开始直播带货,这种套路早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坐在摄像机前的他们,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只能通过立人设,卖惨等方式“独树一帜”。

更何况,现阶段这样“立人设博同情”的套路也是愈演愈烈。今天是“离异女独自带娃”,明天便是“茶庄少女为了给爷爷治病卖茶赚钱”的老套路,层出不穷的诈骗背后实际上是对他人同情心的消耗。

在我们看来是好心办好事,在有心人士眼里却是他致富的密码。

剧本太多,真真假假。我们能做的,除了擦亮自己的双眼明辨是非之外,就是好好保护自己,好好保护身边人,避免他们误入歧途。

甚至,在看到这样的诈骗行为时勇敢地报警,并为警察提供数据和信息。

然而,要想彻底根除这种顽疾,除了我们的努力之外,社会各界都需要出一份力。这是一场持久战,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