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第一驿站青江驿:今天的没落是历史的选择还是人为因素?

我家是杨集镇的,我曾经在《忆路心声》平台编辑整理发表了几篇关于青江驿的文章。
一是因为我对青江驿这个地方比较熟悉,青江驿和杨集镇的东阳村,杨集村紧相邻,村民相互交流和来往比较频繁。
二是青江驿有我很多同学,亲戚朋友,青江驿人热情,勤劳朴实,我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
三是青江驿曾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今没落严重。
四是青江驿距会宁县城40公里,国道312线和平定高速公路穿行而过,交通便利。我每次去县城或者出门打工都要从青江驿经过,发现当地如果能利用青江驿这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源源长流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业很好!
五是青江驿有遗址,古称寒陵关,类别为古遗址,明代驿站和巡检司。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明代会宁交通、军事布防以及地方志的重要史迹。
六是青江驿原来是公社,很早的时候,杨集镇的一部分村社也划到青江驿管。青江驿算是甘肃的“小岗村”,它是最早实行包产但户的公社,当时的青江驿它下辖青江驿、代家湾等8个大队。1983年,青江公社改为青江驿乡,原来的大队改为村。2005年,青江驿乡撤乡并入太平店镇。
七是青江驿是会宁的四大古驿之一,《清史稿》载,会宁有四大驿站,曰:“驿四:保安、乾沟、郭城、青家。看看会宁其他三驿今天的发展,在看看如今青江驿的落寞,心里感觉特别难受。
要说实话,青江驿不但在会宁在甘肃也算有源远长流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乡村小镇。
可惜,栉风沐雨多年后,我去年去了一趟青江驿街道,感觉没落的有点心酸,这里有历史发展的选择,也有当地政府的不重视,如果今天的太平店镇镇政府能利用青江驿独特的地里优势,交通便利条件,让很多青江驿在他乡打拼不错的大学生,企业家和创业能人搭桥,同时认真学习江苏,山东等地小镇乡村发展经验,利用国家振兴乡村之机会,大力发展青江驿文化旅游,带动发展当地经济文化是一步很不错的发展之路。
这几年,打工路上,我去过很多南方乡村小镇踏访,走访过程发现,地方政府负责人的思想认识和观念以及他们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农村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这里是我网上看到的关于青江驿的部分文字,选编如下,供我们一起回味曾经的青江驿!

一.会宁青江驿:甘肃第一驿站——不可遗忘的“巩郡首驿”
(作者贠守勤,文章来源华夏会宁)
一、青江驿的文化地位
(一)青江驿是甘肃的第一驿站。青江驿是汉武帝西临祖厉的首善之地,是明代会宁的四大古驿之一。
青江驿今天仍然处于西兰公路和中大路(左公柳古道)的交叉路口,是会宁县的东大门。
(二)青江驿是甘肃省唯一驿关合一的驿站。青江驿又称寒陵关,是甘肃省唯一驿关合一的关城驿站,也是全国少见的驿关合一的关城驿站。
(三)青江驿是甘肃省的“小岗村”。青江驿曾经是甘肃省农村改革开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排头兵,甘肃省的“小岗村”。
(四)青江驿是甘肃省海原大地震遗址集中区。青江驿地震遗址是海原大地震遗址在甘肃境内留存最多、最明显的地方。
(五)青江驿是甘肃省驿站文化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地区。
(六)青江驿是白银市丝绸之路入口第一站、白银市明清古道入口第一站、白银市明清文化高峰之一和第一端口。
(七)青江驿的历史文化在白银市处于领先地位,甚至于超过了今天的县区治所文化遗存。明清时期很多名人都留下过诗词歌赋。
二、青江驿的文化构成
(一)汉武帝西临。青江驿的文化应当起源于公元前112年,汉武帝“西临祖厉而还”,因为汉武帝西临祖厉前曾登上平凉崆峒山(有碑为证),所以,西临祖厉经过青江驿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二)九世班禅过境。当地百姓传说,九世班禅曾经过祖河源头之大山顶(我们在《古今会宁》第三集《穿越千年祖厉河》,2018年5月2日播出,采访太平小学退休教师滕树田时,进行了现场解说)。
首先,历史事实是,1924年农历5月4日,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尼玛赴北京途中到达兰州。
其次,民国13年(1924年)9月,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赴北京途经会宁,夜宿会宁县城高等小学堂,请武国柱就地烹饪了几道小菜和薏米莲子汤。九世班禅进食后,非常满意,惊叹道:小城竞有如此高师!在夸赞的同时,又接见了武国柱,送给他一些麝香等名贵药材,以示犒赏。
这里尚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是否经过青江驿,但传说与史事非常接近,这一点不可否认。
(三)成吉思汗过境。文化人也有成吉思汗曾经经过会宁向六盘山而去的说法,如果真有这事,青江驿就是必经之路。传说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三年(122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时,遇天气酷燥,曾上山避暑,并留有“大汗拴马树”耸翠于戏楼侧。后遂建元塔“罗罗王塔”可透梗概。
历史记载:“1227年8月,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在六盘山的萨里川行宫中,他召集左右,做出了人生中最后的一项谋划。”
王文元《会宁西宁城·三城相连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一文记载:“而根据《元史》记载,公元1227年春,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南下时曾经在西宁城驻扎过。
《金史》记载,在1227年的4月,成吉思汗大军攻打德顺州(今隆德县)时,花了近1月时间,期间成吉思汗的指挥部极有可能在西宁城。”
如果成吉思汗从西宁城经过隆德县,再上六盘山,那青江驿就是必经之路了。
还有林则徐过境、左宗棠过境、红军长征过境等,已在其他文章中论述过,此处不再详述。
(四)与渭河有关。青江驿处于会宁县黄河流域与渭河流域的东西分界点上,大山顶以东的响河水向东流,大山顶以西的祖河水向西流。
青江驿有一条河名叫响河,响河向东流入界石铺河,再经界石铺河流入葫芦河,通过葫芦河最终汇入渭河,所以,青江驿响河是渭河的支流之一。
综上所述,青江驿的文化具备了其他地方难以具备的十分厚重和丰富的文化,融合了史前文化特别是齐家文化、驿站文化、关城文化、古道文化、左公柳文化、红色文化、地震文化、民间传说等为一体的文化现象,青江驿是今天会宁的一个村。仅从一个村、一个古驿站说,其文化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在会宁处于领先地位,在历史文化层面不仅处于会宁之最,甚至于白银之最。
三、“巩郡首驿”的文化遗存
(一)林则徐留宿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二,林则徐路过青江驿时曾住宿一晚,还表扬了青江驿行馆。林则徐《荷戈纪程 》记载:“又五里青家驿,宿。此地有堡城,行馆在堡内,颇新洁。”
(二)林则徐解释“倒回沟”
林则徐《荷戈纪程 》记载:“又三十里罐子峡(今属会宁杨崖集镇)。又十里清水河。又五里倒回沟(位于青江驿东侧,倒回沟上有利济桥,左宗棠题名),缘山路回环复叠,中隔山沟,后行望前行者似折而回,故为是名。”
(三)左宗棠题桥名
由于“巩郡首驿”是明清以来甘肃的重要驿站,所以,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重要地方。左宗棠曾题青江驿桥“利济桥”(同治十年,1871年),并广植“左公柳”。
(四)明清诗人吟咏青江驿
明赵完璧《青家驿晓发》有诗曰:“肩舆清晓出山城,塞上风烟怆客情。”
清末俞明震《朝发青家驿》诗曰:“朝发青家驿,畏途愁日晏。”
清李苞、严廷中、王崧、(驿丞)陈联壁等,都曾诗咏青江驿。
(五)撰文《重修通涉桥记》
清康熙,邑人王复旦(拔贡)《重修通涉桥记》曰:“会属青家驿,当西北冲衢,城西有沟,虽非千丈断岸,亦称一路险渠。春冰解去,几断征人之肠;秋雨淫时,每羁驿骑之足。爰有木桥,名为通涉,土黝垩而易败,水奔湃而难驯。功成未几,倾圮随之,我侯陈公敏,甫临其地,睹及溺之苦,廑如伤之悲,遂谋诸耆老,捐金营建,越两月告竣。”
(六)青江驿的文化范围
青江驿的文化范围包括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寒陵关、左柳古道、丝绸古道、民国大地震遗址、青江驿红军会师旧址等。
青江驿既是汉武帝“西临祖厉而还”的必经之路,又是丝绸古道,以及明清及其民国以来的“左公柳大道”、中大路,是有史以来,从未间断过的会宁东西主干道,是甘肃境内绵延两千多年的重要通道。
青江驿还有明天启四年(1624年)修的通涉桥,光绪初年(1875年)修的履顺桥、利济桥(又名五里桥)和桥子沟桥(亦名履顺桥)等明清古桥。
青江驿属于黄河支流的渭河流域,具有其他黄河流域所不具备的物产、物候河文化等。
“巩郡首驿”文化范围广泛,文化底蕴深厚。
四、青江驿驿站的设置
青家驿,明洪武十年(1377年)设,与会宁县治所由西宁城迁于今会宁县城同期。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建成驿城,即驿所早于驿城(今寒陵关城)60年左右。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裁驿,驿所存在了378年。民囯时改地名为青江驿,青江(家)驿地名延续了六百多年。
“甘凉孔道,巩郡首驿”,出自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楚南毕蓂阶纂修的《会宁县志》,原文:“青家驿,即古寒陵关。东自界守铺入峡,两面高山屹立,蜿蜒三十里,有关隘形势。前代皆名'青家镇’,明因之。又名'青家所’。国初改为驿。其城半跨东崖山,周围三里九十余步。东西二门。东接静宁西至县治,皆九十里。为甘凉孔道,巩郡首驿。”
五、青江驿“首驿”的界定
何为“甘凉孔道,巩郡首驿”?“巩郡首驿”就是指明代甘肃从东到西的第一个驿站。
“甘凉”,具体指甘州、凉州,即河西走廊之张掖、武威等地,这里代指甘肃,也明确了指出了青江驿就是河东(会宁)连接河西的驿站。
“甘凉孔道”,具体指从长安进入甘肃,通过青江驿、经过陇中、进入河西走廊,再进入新疆的道路。
六、“巩郡”所辖区域及其代表性
“巩郡”指巩昌郡(实际是陇西郡),在设驿站时,青江驿属于巩昌府,隶陕西行中书省,“巩郡”是习惯称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了陇西郡。张骞出使西域时,建制为“巩昌府”,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2年(1913年)废。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巩昌府属之。时隔8年,至明洪武十年(1377年)设驿,隶属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子部·明代笔记》,明姜清《姜氏秘史》:“己丑(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改巩昌府会宁县青家驿巡检司为古城巡检司。征谪戍官伏离等入京,复为指挥佥事等官。李景隆次于德州,征谪戌武官赴德州操备。调抚州守御千户所官军赴德州听操。”文中说明这时青江驿驿站属于巩昌府。
明代,巩昌府辖陇西、安定、会宁、通渭、漳县、宁远、伏羌、西和、成县、秦州、秦安、清水、礼县、阶州、文县、徽州、两当等十余州县。
《巩昌府新志》记载:“明时,陇右地区设4府,巩昌府最大,管秦、徽、阶三州、14县以及岷州卫、洮州卫、靖远卫、西固所,辖区相当于今天水、定西、陇南、白银和甘南的大部。清朝因之。”
清代,巩昌府治陇西(今陇西县),辖区因明,即相当于今天水、定西、陇南、白银、甘南5市州等。
清乾隆时期,陇西商业及商品市场空前活跃,巩昌府城是当时陇右繁华的大城市。下辖:陇西、安定、会宁、通渭、宁远(今武山县)、伏羌(今甘谷县)、西河(今西和县)共7县,岷州(今岷县)1散州,洮州(今临潭县)1散厅。此处再见青江驿为巩昌府所辖。

二.青江驿是老区也是红色之乡,有红军会师旧址

(作者潘涌昌先生)
青江驿,位于会宁县城东45公里处,为会宁县的东大门,是青江驿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这里古称寒陵关,为会宁古时两关(一为乌兰关,即今头寨子乡关川河口)之一。三面筑城,一面临河,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00米,“周围三里九十余步”( 旧《会宁县志》载),城墙大多倾圮。明清时期称青家镇、青家驿。明初设驿站,曾有“甘凉孔道,巩郡首驿” 之称。民国9年(1920年),地震山崩,填壑堵堰,形成一湖碧波清水,人们遂取其“家” 之谐音改名青江驿。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中大路要冲,明、清两代设有巡检司、驿丞署、铺舍、驿廐、仓廒、公馆等官方机构,是当时县境内最繁华的集镇之一。国道312线纵贯全境。
1935年10月2日,由红一方面军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二、三纵队长征途中在这里驻扎,并进行革命活动,5日撤离。1936年9月21日,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二师 派出的先遣独立支队抵达这里,组建了青江驿苏维埃政府,主席周富奎,委员李玉德、王秉云、刘成尧、王仕德、董成祥、萧维藩、王权富、张茂林、林师爷(外号)、刘货郎(外号),地点设在中街杨家大店。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宣传群众,惩治土豪,筹集粮草,解决红军食宿等困难。红军在这里还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由苏维埃政府直接领导,协助红军侦察敌情,站岗放哨,运送物资,传送情报。红军撤离时多数游击队员报名参加了红军。10月8日,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在这里与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一师会师。10月17日,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在军长陈伯钧率领下到达这里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会师。
为纪念一、二、四三大主力红军在此会师,1986年10月,纪念长征胜利和会宁会师50周年之际,会宁县人民政府在此树立了纪念标志。

三.青江驿堰塞湖有历史记录可查

(作者王亚东)
祖籍会宁青江,现在搬迁在外的王亚东老先生曾经撰写回忆文章《海原大地震会宁青江驿堰塞湖消失的记忆》,文章发表在《天南地北会宁人》微信公众平台
文中有一段文字写到:会宁县青江驿堰塞湖疏浚纪念碑

……包产到户后,此碑在村民王作民家保存,用作堵猪圈门到至今,才得以保留了残缺的这一部分。该碑刻有“救济会董事部”字样,石碑下面的记载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洋会长,洋会计等,一部分为华会长、华会计等,由于石碑被破坏,具体任职人姓名无从考证,石碑的另一面已经被破坏,碑文已无法看清。根据紧邻青江驿的静宁界石铺发现的赈灾石碑推断,该碑为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后,次年成立了由国际救灾组织与甘肃省组织的一个救灾董事部,全名应该为“甘肃省赈灾救济会董事部”,主要成员有洋人跟华人,为灾区人民提供国际救助物资。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因为交通条件等因素,实际送达的救灾物 资不多。 该石碑的内容也应证了当地有关青江驿堰塞湖由洋人主导开堰的说法。
由于此堰地理上的特殊原因,河流经石质的罐子峡,水流湍急,下游是平缓的静宁威戎川,一旦决堤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当时人们文化落后,比较愚昧,据说洋人开堰是为了盗宝,说堰里有个金马驹在月黑风高、夜深人静时引颈嘶鸣,金光四射。如果此堰不开,青江驿要出皇位,结果堰开了,出了一个 戏班子,嗬,这倒不假,解放后会宁秦剧团的始建源起青江。

希望青江驿的没落能尽快结束,利用国家振兴发展乡村之路能看到青江驿的辉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