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淑珊║母亲与故乡
一晨一暮一蹉跎
一灯一瓦一婆娑
一瓢一担一零落
一念一愿一铭刻
一呼一吸一落寞
一梦一醒一错过
一悲一喜一传说
一山一水一尊佛
深深浅浅你是我的乡愁
浓浓淡淡你是我的乡愁
层层叠叠你是我的乡愁
心心念念你是我的乡愁
从我懂事起,我便很少见到父亲。最多一年一次。因为父亲北上做生意。我们是村里最早盖新楼的人家。全得益于父亲远在异乡的吃苦耐劳、省吃俭用。新楼房盖好后,还没来得及装修,父亲又得出门为家人谋生计。母亲则一手把我们姐弟几个拉扯大。记忆中,母亲每天忙个不停,除了带我们,还养鸡、种菜、做手工。
在我还没入小学前,姐姐先入了学,每天放学后,姐姐便和我讲述一天的学校生活,口头总喜欢带上“我老师”这“我老师”那,那时候我是多么羡慕啊。感觉姐姐的世界里多了老师的守护。我和母亲提起我也想和姐姐一起去念书,母亲总是哄我:“你年龄还没到,老师是不会接收的!”而事实上,是家里经济紧张。母亲想让我延迟上学。(那时候国家还没推行义务教育)。可是,我是多么盼望去学校啊!我见过姐姐的胡老师,那么温婉美丽动人。夏夜,我们全家睡地板,一天夜里,月光洒在席子上,我迷迷糊糊醒来,说去找胡老师,已经走出门口了,母亲把我拉回来。我是多么渴望人生字典里也有“我老师”三个字。多年以后,读到魏巍的《我的老师》,我才知道,原来我有和魏巍同样的经历。
母亲自幼聪明伶俐,白天她想去念书,外公便去学堂里喊回家里干活。母亲索性赌气上夜校。她是拼尽全力相信命运全靠自己改写的人。多年以后,母亲谈起这事,仍悔恨不已,要不是那个特殊的年代,她的命运该可以改写。此后,村里的广播文化、村里需要书写的广告,母亲大都能露一手。母亲自己爱哼红歌,便开始教我唱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循环反复,想必这首是母亲唱得最好的歌曲了。母亲也教我做手工,穿珠子,那时候我还没上学,不会一百以内的数字。数着数着就犯迷糊。母亲自有办法,她穿好一百颗珠子以后,(因珠子比例均匀),便在墙上画了一条线段,教我按着长度做手工。因为个子矮,有一次,当我穿好珠子,踮起脚尖比划长度,珠子就哗啦哗啦往下掉。母亲笑了,把线段画到了地板上。
然而,很快的母亲便离开我们了。我成了村里最早的留守儿童。父亲北上做点小生意需要母亲帮忙,母亲便带上弟弟走了。记得那个清晨,母亲起了个大早,带上弟弟到了车站,我一直紧跟着,我不明白母亲为何要抛弃我和姐姐。母亲也没说任何安慰我的话,难道她感觉到什么了吗?难道她也怕离别吗?到了车站,母亲特地为我姐妹俩点了份早餐(豆浆油条),那时候看来是很奢侈了。我们的早餐一直是白粥搭配萝卜干。母亲搭早班车,很快,车来了。这时候,母亲一手抱着弟弟,一手伸进口袋里,拿了点钱给我,嘱咐道:“放学饿了自己买点好吃的。等放假了妈妈就来接你们。”母亲上车了,车很快就开走了。我站在车后,双手捂着脸哭了,呆在原地,很快擦干眼泪,一直紧紧望着车的方向,直到车消失在我模糊的视线里。我是多么想跟在母亲身边,我不要读书了。我不知道母亲有没有回头看我,是不是她要带着弟弟,是不是那时候双层卧铺挡着了她的视线。过了很久很久,我们姐妹俩失落的回家了。空荡荡的家,年迈的奶奶给我们做饭,从那时候开始,念小学三年级的我开始独立起来。
就这样,母亲随父亲北上做生意已经有三十年了。三十年风风雨雨。这三十年来,她一直漂泊在异乡,我只是在寒暑假才去看父亲母亲。这三十年来,奔波于生计,她在异乡竟没有个家。没有个舒适的床。睡的是木板床。她也因此落下病根。这三十年来,她变得越来越沉默,究竟是生活岁月,年复一年的日子给她的罢!
这三十年来,她很少回故乡,她也渐渐淡忘了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文明日新月异,故乡的小城好像被抛弃在后面,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直到去年,她在异乡有个小屋。今年她却嚷嚷着要回来了。回到故乡,回到村里,回到故乡早年盖的房子。我们姐弟几个也都成家立业了,以各自的方式生活着,卷入城市,绵延宿命。在若干年以后,过去将会逝水无痕。
帕斯卡说:“我们来自虚空,却又身处无穷。”我该用这短暂的生命为“虚空”赋予什么意义呢?这些年来,我很想打破母亲的沉默,多次努力,终究徒劳。母亲老了。我常想:如果当年她不离开故乡,她应当是个绝好的农村妇女。空闲的时候,和邻居们叙叙家常,唠唠叨。可是现在她安静,她不苟世俗。她依然每天打理家务,听戏,看书。偶尔看到世间发生什么大事,她也不发表意见。依然日复一日,过着属于她自己的生活。
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就像哈代《德伯家的苔丝》所说的:我们并非赤裸裸地来到人间,而是驾着一朵朵模糊的云霞。我们必须看到生活中冷清寂寥的美妙,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的注目。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永远踩着父辈的脚印走下去,既不左顾右不右盼。这是母亲自己的哲学。
而我呢?我总觉得生命太有秩序,井然有序地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渴望的是更狂放不羁的旅途和惊险的生活。我必须去创造和追逐······写完这篇文章,窗外下小雨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小生命。母亲这一代处在改革的浪潮中,他们的一生如同一朵小浪花。卑微、脆弱、无奈、而又充满希冀和奋进。现在她回到故乡的小镇定居下来,我应当写下这个故事,为他们点亮一盏温暖且善意的灯。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夏鸥;校对:卢艳婷;
策划:阿帆;责编:廖秋香;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中学语文教师,爱好阅读和思考,写字和钢琴。视读书为建构自己精神世界的必经途径。语文课以其细腻、温和、缓慢、真诚而深受学生喜爱。曾获“星河杯”、“朝亮文艺奖”等。文章散落各杂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