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眼中,父母的笑容,就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在孩子眼中,父母的笑容,就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从来没想过“放学不想回家”这种事,会发生在我儿子身上。

以前接他放学,他都是最早一批冲出校门的,可是最近他突然变得很奇怪。

经常都是我在门口等很久,也不见他的身影,直到最后才看见他慢悠悠的走出校门,也不再像往常那样,牵起我的手甜甜的喊一声“妈妈,我们快回家吧”。

昨晚,我终于憋不住,问儿子究竟怎么了,他才小声说道:

“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听到他这句话,我瞬间愣住了,说:

“怎么会呢?”

儿子小声哭了起来:

“你现在从早到晚都板着一张脸,无论我怎么逗你,你也不笑,只会让我好好学习……”

我恍然大悟:

这段时间我正处于职场瓶颈期,压力很大,整天都神情严肃,原以为儿子不会觉察出我的异样。

然而事实证明,大人低落沉闷、没有笑容,孩子内心的阳光指数也跟着直线下降。

想起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灵》一书中写的:

儿童天生具备神奇的力量——“吸收性心智”。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像海绵吸水般,直接将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吸收到心灵,融入生命之中。

一个孩子未来有没有出息,答案就藏在父母的笑容里。

父母的笑容,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认知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一开始,妈妈满脸笑容,与宝宝积极互动。

宝宝非常开心,咿咿呀呀,手舞足蹈。

当妈妈切换到“静止脸”时,宝宝瞬间就感到了不一样的气氛。

他小心翼翼地观察,想尽办法引起妈妈注意。

可无论宝宝怎么努力,妈妈都面无表情,不予回应。

不到两分钟,宝宝就开始焦虑恐慌,崩溃大哭。

特洛尼克教授总结道:

妈妈“静止脸”期间,宝宝体内的压力激素会增加。

时间久了,孩子会持续停留在糟糕的情境中,未来也很难修复。

一则微小说在网上广泛流传:

父子俩在公园里玩耍,儿子想找其他小孩玩,爸爸却板着脸说:

“你太小了,会被人欺负的。”

飞来一只蝴蝶,儿子想去捉,爸爸说:

“你跑得慢,捉不到的。”

儿子想唱歌,爸爸又否定道:

“还是不要吧,会被别人笑话的。”

儿子沮丧地跑回来,呆立在原地,没有笑容,双眼无神。

旁边一老奶奶忍不住说:

“先生,你就不能往好的方面想吗?孩子有你这样的父亲真是不幸!”

老奶奶话糙理不糙。

公园里五彩缤纷,但父亲总是面无表情地否定孩子,让小男孩的世界也失去了色彩,变得黯淡苍白。

父母是不是爱笑,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却不可估量。

因为孩子还小,三观尚未建立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大多依赖于父母的反馈。

父母很少笑,他们会不断反省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是不是自己天生不讨人喜欢,每天都活在挣扎中。

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就像一面镜子。

他们透过镜子,看到父母的神情举止,感受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从而形成自我认知。

父母的脸色,就是孩子世界的颜色

我的一位老师朋友,给我分享了她班上两个学生的故事。

这两个男孩是同桌,但是性格差距太大,一个像冰,一个像火。

小A每次回答问题时都特别紧张,也从来不敢看自己的眼睛。

有时候想和他沟通一件事,他看到朋友神情认真起来,会小心翼翼抢着道歉:

“老师,对不起,是不是我哪里又做错了?”

而小B则完全不同,他学习成绩一般,但是每次看到朋友,都会热情打招呼,有时还会贫嘴说:“老师,你今天真好看”。

她一直困惑于学生之间的如此不同,直到一次家长会才揭晓答案。

小B的妈妈隔着很远看到儿子,就兴奋地喊他名字,满脸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听到儿子说某一科考得不理想让她做好心理准备时,她也是笑着调侃:“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而小A的妈妈呢,从头到尾板着一张脸,儿子看到她后,神情动作更加拘谨,而她也只是看着儿子叹气。

回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只要父母态度冷漠,我们就会焦心恐惧,坐立难安,怀疑自己是个很差劲的人?

甚至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不配得到别人的好态度。

而这种认知,对人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

前几天一个同事在晋升考核中失败了。

并非他能力不足、人品不好,而是上司觉得他软弱没主见,做事放不开手脚。

其根源,是他父母一直以来的负能量所致。

小时候生活拮据,父母觉得低人一等,很少有好脸色,总是眉头紧锁、唉声叹气。

即便他成绩优异,父母也悲观地认为“有什么用,生活还是这么难”。

渐渐地,他变得自卑胆怯,总觉自己矮人一头,比别人做得差。

工作后,他勤奋努力,与人为善,可但凡让他牵头做事的时候,短板就逐渐暴露出来——做事瞻前怕后,缩手缩脚,不敢成为焦点,不敢为团队争取利益。

因为在他内心深处,外人对他的态度,跟父母是一样的:

“无论你做得多好,都不够好、没有用……”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研究发现:

孩子的悲观,绝大程度上来自他所接触或尊敬的成年人,最主要的就是父母。

父母的脸色,就是孩子世界的颜色。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孩子从幼年到青年,原生家庭决定了他对世界80%的认知和感受。

父母的脸色阴沉麻木,孩子的世界就天昏地暗。

父母的脸色阳光灿烂,孩子的世界就五彩纷呈。

爱笑的父母,孩子运气不会太差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专家,选取了312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对父母行为和家庭氛围等做追踪记录分析。

结果发现:家有幽默爱闹的父母,孩子的焦虑情绪明显少于严肃家庭长大的孩子。

我们身边也总有些“没大没小”的父母,和孩子嘻嘻哈哈打成一片。

他们的孩子,明显心态更松弛、情商更高,好奇心更重,探索欲更强。

更重要的是,爱笑的父母,会营造出一种积极的成长环境,赋予孩子向上生长、达观进取的品格。

知乎上曾有人问:

“乐观的父母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一个高赞回答是:

“我不会想到'我是不是做的不够好、他们并不喜欢我’之类,不会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即使遇到了重大挫折,也不会失去希望。”

这让我想起杨迪的父母。

杨迪不止一次说过,家里似乎永远都有父母的欢笑声。

小时候生活拮据,买不起芒果,母亲过年时才买了一个,吃到最后还指着手上的残渣说:

“来,舔我的手!”

父亲就给个面子跑过去,假装舔了一下,表示回味无穷。

受父母影响,杨迪的内心非常富足。

他从小喜欢扮丑搞笑,这在当时是非主流,很多人嗤之以鼻,可父母整天却乐呵呵地夸他“天才、优秀”。

父母的乐观态度,在他心中播下了自信的种子。

被嘲“不务正业”,他从不自惭形秽,反而觉得自己不仅很优秀,而且有能力给别人带来欢乐。

父母的笑容,影响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对外界的憧憬,和面对未知的心态。

美国著名学者史蒂芬·列维特曾说过:

父母越乐观开朗,他们的孩子越幸运,取得成就的几率越大。

父亲哼着小曲上班下班,母亲虽然因语言不通闹出很多笑话,但依然能采购食材做出可口的饭菜。

父母的乐观精神,令她深受熏陶与鼓舞,也成了她奋斗前行的动力。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她都相信“未来会更好”。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笑容不仅仅是一个表情、一个动作。

它更多是一种正能量信号,向孩子传递积极的信息:

“你很好!”

“生活很美好!”

“未来一定会好起来!”

父母的笑容背后,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能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去追求丰富的生活;更有足够的信心,去拥抱未知的明天。

父母的笑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这种态度,会直接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一生。

想要孩子更幸福、更优秀,父母需要注意三点——

首先,父母要绽放自己的生命活力。

父母活得丰盈体面、神采奕奕,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

父母要多笑,给自己和孩子积极的心理反馈。

父母的笑容,可以驱散孩子内心的恐惧与阴霾,让他相信一切都会更好。

父母要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让情绪垃圾伤害孩子。

只有情绪稳定、精神自我发展得足够好的父母,才能创造融洽喜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的笑声如银铃般常响耳畔。

最后,我想说:

父母的笑容背后,是积极的精神,乐观的态度,宽仁的品格。

蕴藏着对现实的从容,对未来的期待,对生命的感恩。

在笑容下沐浴成长的孩子,内心会更富足,也更热爱生活。

点个赞吧,做爱笑的父母,给孩子的生活增添色彩,就是给他最好的成长礼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