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明朝开国作出重要贡献,是民间传说 “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神人,最后落得被下毒而亡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出现了很多的圣人、贤人,但唯独一类人却并不常见,这类人,我们称之为神人。何为神人?通晓天机,拥有像神一样本事的人,这种本事就是:洞彻天机、经天纬地、神机妙算、未卜先知……而刘伯温就是其中的一个。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今天我们讲讲能掐会算的神人刘伯温。
刘伯温,名基,于公元1311生于青田(今浙江文成县)一个官宦人家。因为家境好,刘伯温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教,导致他从小酷爱读书。他对于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曾经在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一家书店中翻阅一本天文书,翻过一遍后竟然立即能背出来,书店的主人便要将书送给他,他却说:“书已经在我的胸中了,要书何用?”
元明宗至顺年间,刘伯温高中进士,成了元廷官员。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但在黑暗的元政府为官,刘伯温非但不能一展才华,而且还处处受挫,因此,他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刘伯温回到老家青田后,专心著书,写下了反映自己政治主张的传世之作《郁离子》。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以“三顾茅庐”的方式把归隐山林的刘伯温请出山,在明朝开国战争中,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高级幕僚,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刘伯温治军打仗、治国理政都是一把好手,刘伯温给朱元璋的见面礼是“时务十八策”,他深入分析天下局势,他针对江南局势提出“陈氏灭,张氏势孤”,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议,让朱元璋平定了江南;朱元璋在遇到重要事情时,都要找刘伯温关起门说私房话,刘伯温凭借其渊博知识和缜密细致的分析,经常能够准确把握战场局势走向,由于对未来形势的预测十分准确,为明朝开国大业作出重要贡献,在民间传说里成了“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神人。
刘伯温一路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常常帮朱元璋解困于危难之时。他的“天命所在”论让朱元璋萌生了帝王心,刘伯温建议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立,以大明为国号招揽民心。最后,在灭元时,刘伯温是主参谋,他参与军机达八年之久,统筹全局,可以说,刘伯温是朱元璋打天下的智囊。
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了三大建议。一是建议朱元璋施德政。朱元璋处决犯人时,仁爱的刘伯温总是劝其不要做过多杀孽。二是建议朱元璋实行卫所制度,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三是建议朱元璋对民众教化,让他们懂法,因此刘伯温制定了《大明律》。
刘伯温对百姓仁爱宽厚,对国家社稷忠心不二。他主张,“国不自富,民足而富”,“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他还主张,“生民之道,在于宽仁”。
有一次做了一个预言,关于下雨的,结果不准,于是辞职回家养老了。许多人认为,他不想因与丞相李善长的间隙让朱元璋为难,影响国家社稷,故而借辞隐退。朱元璋不喜欢李善长品行,想撤销他的职务,立刘伯温为丞相,刘伯温不同意,说:“陛下,李丞相是一个有功勋的大臣,他可以调节各个将领之间的矛盾,就如同是国家的柱石。而我不是那个大柱子,我的根基也不深。这好比换柱子,必须用粗状的木头。如果捆几根细木头为柱子,将很快会倒下。”朱元璋听了,很佩服刘的胸襟,私下对人说,李善长要害刘伯温,刘伯温反倒为他说好话。
刘伯温是个“性刚嫉恶”又过于“廉直”之人,做事全凭“公心”二字,因此得罪了许多朝廷权贵。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时任丞相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伯温不听,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伯温与李善长开始不和。
之后,李善长处处找刘伯温的茬儿。刘伯温也知道前途凶险,于是以身体有恙为由辞职回家了。刘伯温回家后虽慎言谨行,但依然难以保身。李善长一手培养出来的亲信胡惟庸等人对刘伯温发动了强烈的反击。结果朱元璋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不久,朱元璋拜胡惟庸为相,刘伯温长叹不已,由于担忧和气愤,刘伯温病倒了。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终于派人送他回老家,到家不久,即病重而亡,时年65岁。刘伯温去世得如此之快,据说中了胡惟庸下的毒。
刘伯温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一生知天机,晓国运的神人,最终却没能躲过权贵的陷害,悲惨收场。也许本没有什么神人,只是从人们的传神演绎中而得来,也许真有这样的神人,真相如何?无人知晓。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