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1:从心理学视角品读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克里斯·加德纳
《当幸福来敲门》豆瓣评分9.1,上映于2006年,由美国著名影星威尔·史密斯担任主演。电影讲述了男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历经生活艰辛,最终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不懈努力改变命运,走向成功的故事。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一直好评如潮,成为很多人,尤其是身处逆境之人的自我激励之作。
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萧条,失业率奇高,男主人公克里斯是一位医疗器械的推销员,他代理的医疗器械因性价比不高导致销售困难,生活陷入窘迫,妻子也不堪重负选择了离开。克里斯独自带着5岁的儿子相依为命,生活艰苦,睡过厕所,住过救济站,最终,通过极其艰苦的努力,他通过了股票公司20:1的严苛考核,成为一名高薪的股票经纪人,人生从此开始了新的篇章。
故事并不复杂,从某种程度说,它是一部看了开头基本就能猜到结尾的电影,但是经过十几年市场的洗礼,它仍然稳稳的屹立于高分经典电影之列,足以证明它的优秀。
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观众观看,抑或同一个观众的不同年龄阶段观看,领悟的内容都不尽相同。有人说这部电影令人感动,有人说这部电影温情脉脉,但更多的人认为它是一部励志电影。
此次观影,距离我第一次看它,过去了6年时间。在这6年里,我经历了失业、失婚,跌入人生谷底,但最终重头再来,某种意义说,和男主克里斯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看起来更为感慨。
在本文,我将站在心理学的视角,从人格层面、家庭教育及认知投射三个角度来对这部经典之作进行分析,希望能看看这部电影在带给人感动之余,还带给了我们哪些思考和启发。
1. 幸福来敲门?不,幸福是争取来的:获取幸福的基础,是拥有健康的人格
影片名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摘自《美国独立宣言》,在中文翻译中,这部电影的名字被翻译成《幸福来敲门》,但pursuit的英文本意是"追求"。在电影中,生活在底层的主人公克里斯不止一次引用《独立宣言》的名句"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对于克里斯来说,幸福无法主动敲门,只能靠自己主动争取。
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艰辛,每天面对的是数不清的房租、罚单、生活费.....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很多人会选择逃避或激愤,甚至他们认为自己的选择理所应当,因为"命运如此不公"。但克里斯没有,他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乐观主义者,只是他选择了在每一次挫折之后都继续抬起脊梁。如果说乐观是一种性格,那么积极便是一种选择。正如幸福不会凭空降临,拥有幸福,要用健康的人格才能撑得起。
在2个小时的时长里,克里斯有两次流泪。一次是和儿子无家可归,睡在车站的公厕,当外面有人砸门时,他用手堵住了儿子的耳朵,流下了心酸的眼泪。另一次是电影结尾,克里斯终于突破重重艰辛,拿到了宝贵的工作名额,他眼眶通红,感慨万千。除此之外,我们没见他哭过。
哭,当然并不是问题,哭是情绪的宣泄,并不可耻。但是克里斯不哭,并不是因为觉得哭泣可耻,而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所以他会难过也会沮丧,但却从未因此沉沦。正如徐本禹所说:"你穷,别人会同情你,但你一直穷,别人不会一直同情你。"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经历过悲惨遭遇当个事,或者能感动他人,博取同情,或者感动自己,但本质上毫无用处。只有把这些扔在脑后,让生命爆发出战斗力,去勇敢的击败一切,才是真正动人的故事。
克里斯便是如此。
从现实角度,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并非虚构。从心理品质的角度,克里斯最终的"成功"也绝非偶然。或者可以这样说:幸福是必然属于像克里斯这类人的。
① 摒除"受害者思维",也就意味着远离了抱怨和偏激
受害者思维是常见的认知偏颇,很多人一辈子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它带来的害处也显而易见,比如情绪化、性格偏激、充满挑剔和抱怨等等。从某种角度说,如果一个人一种以受害者自居,ta就很难脱离较低的生活层次,获得真正的幸福。
论起"自居受害",没有人比克里斯更有资格这样做了,因为他实在太惨了,但克里斯从未这样做。在妻子琳达不堪重负决定离开的时候,克里斯无奈且受伤,但他只是说:把孩子留下。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处境相似的男人,在妻子离开之后心怀怨恨,恼羞成怒,指责对方"眼里只有钱"、"自私自利",并因此一蹶不振,痛骂社会不公、女人无信——这便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维"。
克里斯和儿子被房东赶出家门,无家可归,不得不在上班时也拎着自己的行李箱。老板好奇的问他怎么回事,他回答说自己打算出差,所以才带着行李。电影中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玩味,克里斯每次与老板相遇,都有一个简短的对话。老板问:嗨,你好吗?克里斯回答:很好,我很好。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常见的美式对话。又或者很多人将克里斯隐瞒自己无家可归的行为理解为"要面子",但我认为,这是克里斯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弱者或者受害者,想要以此来作为筹码,获取他人的同情的证明。
如何区分坚强背后是怕丢脸、要面子,还是真的人格健全,没有受害思维?
答案在于,ta内心是否总觉得委屈并因此时常受伤。在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克里斯在股票公司实习的时候,经常被领导差遣,不是买奶茶就是买甜甜圈。他本来下午就要比别人早走两个小时去接孩子,对他来说,时间异常宝贵,为了节省时间,他从不挂断电话,也从不喝水,以节省上厕所的时间,可想而知,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不得不抽出时间为老板跑腿是一件多么令人恼火的事情。
在电影中,克里斯的独白中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到自己被贬低,也没有得到欣赏和重视",但即使这样,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克里斯有任何的恼火,他每次都是抓紧时间赶紧跑出去为经理跑腿,然后再匆匆赶回来打电话。没有受害者思维的人,不是没有情绪和烦恼,而是他会选择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换言之:他们关注的重点,永远在自己的目标上,而不是自己是否受伤的情绪上。
克里斯曾经在与儿子的对话中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就这样"所以,有受害者思维的人本质上是将自己置于弱者和被动者的地位,而没有受害者思维的人,则是像克里斯这样,将自己置于对生活的积极掌控地位,内心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我要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我们都在电影中看到了克里斯的努力和坚强,在这些品质和行为的背后,是他从来不花时间内耗情绪,不花时间自怨自艾、自我同情,他把每一分钟,都用在了"刀刃"上,都用在了为自己的目标打拼之上。
这是克里斯最终翻盘,从社会底层反转至成功人士,并获取真正幸福的原因。
幸福是什么?幸福不单纯指获得金钱或者成为成功人士,而是在满足物质基础的前提下,真正的自我实现。乐观、积极这些品质,只有在有能力创造幸福的人身上才能看见,所以,幸福无法敲门而至,它需要一个心智足够成熟的人,在正确的方向持续做功,才能最终得到。
② 全力奔跑的前提是目标:"方向感"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基础
克里斯在电影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的奔跑,他似乎一直在奔跑。电影中的奔跑,既是实际的动作,也是一种象征化的语言,它象征着克里斯不断的奔向前方。
前方是什么?前方是目标。
很多人不能在失败中翻盘,不能实现普通人的逆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方向感,缺少目标。这里面有几种情况。
♦第一,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每天被眼前具体的琐事所牵绊。
♦第二,目标空洞,看起来很美,但却没有可执行性
♦第三,只有宏大目标,但却缺少具体分解的小目标,以及应对困难的方案。
♦第四,有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比如情绪不稳定,专注力不强,目标摇摆不定等,最终远离目标。
以上四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找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就是有人爱,有事做。对于克里斯来说,他正是这样一直朝着让自己幸福的目标去做的。对儿子的爱,无论境遇如何,他从未减少半分,即使是在自己最落魄的情况下,他也没忘记给给孩子希望,来没有把成年人世界里的不堪带给过孩子,反而一直用爱呵护着孩子的童真。对事业,最初他赌上全部身家去卖医疗器械,虽然选择错误,但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一直到最后,正是靠着最后六台仪器,让他挺过了6个月的无薪试用期。创业失败之后,他又选择了一个新的目标。在他认定了自己有做一名股票经纪人的天赋并想从事这个行业之后,他便克服重重困难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压力多大、困难多艰巨,也从不言放弃。
从某种角度说,支撑克里斯笑到最后的,不是生活的重压的逼迫,而是他的目标感。目标感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人主动掌握生活的体现。
有清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愿意尝试各种可能,付出各种努力,并排除万难最终实现目标的人,才算得上是内心强大的人,也才算得上是有资格获得幸福的人。
2. 打动人心的父子情:父母是什么,比父母做了什么更重要
在电影中,克里斯和5岁儿子的父子感人至深,让很多观众感动。著名的心理学家科胡特曾经说过: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重要。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的人格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一个人格完整健康的父母,即使有时候犯一些错,也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但如果是一个人格不健康的父母,即使照着科学育儿指南抚养孩子,也照样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克里斯的儿子曾经跟克里斯说:你是一个好爸爸——这句话,是一个孩子对父母最高的评价。
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多以生活压力为由,选择了外出打工。前一段时间还有一个新闻,一对年轻的夫妻因为疫情导致生活困难,把孩子扔进了福利院。在艰辛的生活压力面前,很多人格不够健全的父母,都以现实压力为理由,逃避了照顾孩子的责任,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在我的一些育儿科普文章下面,经常看到不少家长留言:"家长本身已经有很大生活的压力了,孩子又不争气,所以有时候即使知道发脾气对孩子不好,也无法自控"。
这是理由吗?听上去好像很充分,但克里斯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克里斯对于儿子的爱,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生活拮据,但依然每个月花150美金送儿子上幼儿园——虽然是品质最差的,但那已经是他能负担的极限。
他生活困顿,但从没想过抛弃儿子,在妻子离家的时候,他本可以允许妻子将儿子带走,但是他选择了留下儿子。
在被房东赶出家门,居无定所的时候,他呆呆的坐在火车站的长椅上想办法,最终他为儿子编造出"用时光机回到恐龙时代"的故事,让儿子高兴的接受在公厕(克里斯口中的"山洞")里睡觉。在公厕里,克里斯抱着熟睡的儿子,流下了难过的眼泪。
在救助站,克里斯安顿儿子睡觉,自己去楼道里读书和修检测仪,他不断的向儿子重复:我没走远,就在外面,你只要一喊我,我就会出现。对于一个幼童来说,还有什么比父亲给他的安全感更为重要的事?安全感里,是满满的爱。
在篮球场,克里斯一开始对儿子说不要过分迷恋篮球,因为他可能没有篮球基因,但看到儿子低垂的头,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坚定的告诉儿子: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
类似的场景在电影中出现了很多次。以至于让观众评出这部电影最感动人的片段,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克里斯和儿子相处的画面。
克里斯不是完美的父亲,他也曾因为着急去救助站排队,而粗暴的拉着儿子的手赶汽车,弄丢了儿子心爱的玩具,但是正如科胡特说的那样,人格健全的父母即使有的时候做的不尽如人意,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正是因为儿子一直在爱中被滋养,所以他显得非常懂事,他陪着父亲坐公交车,到处推销仪器。
很多家长认为生存压力和抚养孩子之间是对立的,只能二选一,又或者因为自己工作太忙,无法给到孩子陪伴时间而深感内疚,这些想法都不正确。父母给孩子的陪伴,在于言传身教,在于细水长流,在于质量而非时间,更在于父母是否有心。一个真爱孩子的父母,他的爱能够被孩子深切的感知。
所以,即使克里斯父子的生活艰辛,甚至居无定所,但是他的儿子依然懂事听话,父子俩彼此相爱——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是比父母的爱更珍贵的礼物。
克里斯为很多逃避责任,认为自己无力照顾孩子的父母做出了榜样,克里斯用行动告诉每个人:忙不是理由,穷也不是理由,只要一个人真的想好好爱孩子,ta就一定能有办法实现。
3. 励志还是鸡汤:不仅仅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对电影的解读背后,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投射
对这部电影,也有一些批评之声,其中最主要的声音是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心灵鸡汤,感受不到什么励志的成分。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话不假。但是在不同的解读背后,其实折射出来的,依然是不同观众的认知和人格。
什么人会认为这部电影励志或者被感到?首先是感同身受的人,他们和克里斯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很容易引发共鸣。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共情能力很强的人。也许他们生活顺遂,并没有遭遇过什么大的挫折,但是依然能被电影中所打动人心的感情所打动。
一部经典电影应该具备三个元素,第一,能引发共鸣的人类情感,第二,引发思考和启迪。第三,经得起时间考验。
在这三个元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一点。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和电影中的主人公有过同样的遭遇,但一样可以对电影的内容感同身受,这是因为在经典电影中反应出来的人类情感是共通的。所以,共情能力较强的人,一般都能够读出电影中的味道。
而认为这部电影煽情或鸡汤的观众,首先被感动的成分不多,其次,是因为他们从骨子里对这种底层人士通过努力最终逆袭的故事不相信,或者根本不屑。
因为你是假的,所以我才说你熬得是鸡汤——言外之意是:我才不会上当。
且不说这部电影本身改编自真人真事,即使是一部文艺创作,那么为什么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信呢?
这背后是根深蒂固的认知和信念。对于有一些人而言,底层人逆袭不过是个笑话,根本不可能,他们的内心信念是:阶级是固化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用的,什么都改变不了阶层的宿命。
从这种思维方式中,我们不难嗅出熟悉的"被害者思维"的味道,这不仅有宿命论的味道,更有多现实的不满与逃避——既然底层人无法逆袭,那干脆就什么都别做了。
大部分认为这部电影是鸡汤并嗤之以鼻的人,都有一些逆反型人格的特征,而逆反本身,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自居受害。
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都是一样的,有黑有白,有善有恶。但是每个人感受到和看到的世界却大相径庭,这背后的区别,就在人的主观性,从什么角度以及关注点在哪——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结果。关注黑色的人,很难注意白色,反之,亦然。所以才有那句话:你是什么,你眼里看到的就是什么。归根到底,一个人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反应的是ta内心世界的投射。
【写在最后】
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但是所有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格层面的竞争。《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感动温暖和眼泪共鸣,更有深深的思考。
前央视主持人王利芬有一句话:"让我折服的永远是精神和人格的魅力,让我感动的从来都是做人的真诚,让我佩服的一直是过人的智慧"——对一个人的喜爱如此,对一部电影的钟爱亦然。
《当幸福来敲门》中体现出来的奋斗精神、人格魅力、真诚和智慧,是这部电影带给观众最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