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的世界里,永远有一个矫情的自己
图片发自简书App01之前,认识一个所谓的创业者,他本科毕业后来到北京一家公司做业务助理,烦杂的工作让他逐渐生厌,在公司的发展空间又小,于是两年后选择离开。之后他又到了一个教育机构,同样因为越做越觉得没意思,很快就再次离开了这个单位。对工作的百般挑剔,让他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怀着对深造的憧憬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美好规划,他不惜花上几年的时间重归校园。两年后,他获取北京一所名校的硕士学位,接下来的三年又继续攻读国际管理专业的博士,并最终拿到博士学位,胸有成竹地走进人才市场。高学历使他在求职的过程中很是顺利,但是由于他还是和原先一样,只要是身边工作的环境、同事以及工作中稍微出现一点不顺自己心意的问题,便不停地抱怨。而且对于有些同事的工作习惯,他也很是看不惯,时常在工作中对他人大加指责。于是,他很快在办公室便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后来又辞去了这份工作,紧接着又跳了好几次糟,结果都不甚满意,最后反而拿着高学历而一事无成。记得曾经有一位柔道冠军在教学生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像杨柳一样柔顺,不要像橡树一样挺拔。”其实,做人也是这样,要像杨柳一样柔顺,别动不动就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图片发自简书App02知乎上有一热议话题: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总有“看不惯人”的心理?有网友回答:“那是因为人性中最丑陋的那一部分在作怪。”还有网友回答:“你眼中的世界,其实是你内心的投射。”电视剧《欢乐颂》中,曲筱绡在不认识安迪的情况下,因为看不惯安迪,就说她是小三;在不了解樊胜美的经历与背景下,就认为她是“捞女”,狂言自己见一个灭一个;甚至,跟安迪讨论关关,说自己最烦她绷着全身细胞求上进的样子,断言关关完全努力错了地方。“看不顺眼”其实是一种投射效应,即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曲筱绡是典型将自我喜好投射到他人身上,碰上结果不一致,便产生了不对等的心理落差,不自知地从言行中暴露自己不成熟的心智。正如马歇尔·卢森堡所言:“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看别人不顺眼,处处都要挑人刺,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如果看别人不顺眼,请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这颗心。图片发自简书App03有一对夫妻,丈夫很喜欢吃榴莲,但是太太觉得特别臭,她觉得吃榴莲这件事简直不能想象。但结婚几十年,太太每次逛水果店却都会买榴莲回来,然后丈夫就在小区的草坪上吃掉,然后嚼两粒口香糖,防止味道带回家里。结婚几十年,两人一直相安无事。古人有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面对那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人或事,要以宽容的心态包容。看人不顺,未必是别人不对,有可能只是自己不能理解而已。而我们那些所谓看人的标准也是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谁能保证这些标准不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呢?成熟的人,会允许、尊重别人与你不同,不会随随便便评论别人,不断的去掉“我执”,面对那些我们看不惯的东西,不再指指点点,尝试去包容一切、接纳一切。其实,当我们学会了这样做之后,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也能欣然接纳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图片发自简书App04生活中,我们可以在不可避免的暴风中弯下身子,也可以因强烈抗拒而被摧折,这都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但是,要明白的是,只有学会接受,你才能以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来享受已有,你才不会在抗拒中过早夭折。有些人天生骨子里就散发着一股清高劲,凡事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一旦别人的举动不在自己的标准和原则之内,就开始疏远、鄙视他人。他们认为自己鹤立鸡群,周围的人都不配与自己一起交流,一起同乐。这样就免不了被他人疏远。在《朗读者》节目中,徐静蕾读过一段话非常感人: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不再满足于去挑剔别人,而是尽可能活出自己,那么这份勇敢和看见,也会为别人成长路上添些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