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曾因年少轻狂差点丧命,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槛内人物传」鹰视狼顾的人生赢家司马懿(一)

司马懿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对他的印象大多是曹丕的师父、曹真的政敌、诸葛亮的一生之敌、待机时间超长熬死了魏国三代君主等等。但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中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的一生,又发生了哪些大家不知道的事情呢?

出身名门 年少轻狂

公元179年,时值东汉末年,河内名门的代表人物—司马防迎来了自己第二个儿子的出生,这个次子就是名懿,字仲达,就是我们的主角——司马懿。颍川自古以来就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地方,有很多名门望族,司马家在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也是几个大家世族之一。司马这个姓氏向上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期。黄帝有个孙子叫颛顼,颛顼有个玄孙叫祝融(没错,就是火神祝融)世袭“夏官”这个职务,执掌军队,一直到了周朝,这个职位改名叫“司马”。西周末年,司马的先祖、程国的国君休父帮助周宣王平定了淮夷,功勋卓著,宣王大喜,赐休父一族以“司马”为姓,这就是司马一族姓氏的由来。等到东周的战国时期,司马家又出了一个名人叫司马凯,是司马懿的十六世祖,他是“墨家”有名的代表人物。这些都说明司马一族根深叶茂,从远古开始就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

颛顼画像

那么奠定司马家族为“河内名门”、“颍川望族”的却是司马懿的十三世祖司马卬,他发迹于秦朝末年农民起义时期,那时候项羽背水一战对阵章邯,而司马卬率军攻下河内郡,间接助力了项羽,也促使了章邯投降。司马卬的老家本就在河内郡境内的博爱县孝敬镇,后来楚汉战争时期,司马卬被项羽分封在河内,号“殷王”,但是司马卬在刘邦和项羽之间反复横跳,不断投降又反叛,最终在“彭城之战”中被杀。

司马卬一直以孝治军,在老家博爱镇享有美名,也深受爱戴,司马家的种子在西汉得以留存,一直到东汉,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仍然在东汉当将领,曾祖父司马量官至东汉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官至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虽然只做到洛阳令,但这完全是司马防自己不想当官,而且完全不影响司马家的枝繁叶茂。司马防一共八个儿子,每个儿子后来都在朝为官,他们的字里面都带个“达”字,因此司马懿兄弟八个,也被称为“司马八达”。

看到这里,我们能知道,司马家从远古时期到东汉末年这几千年的时间,能一直生生不息,经历多次战乱而不衰,靠的应该不仅仅是运气,更是整个家族印在基因中的坚忍不拔、顺势而为。而司马家世代从军,家中对兵法谋略的书籍或者信息肯定也不是一般人家能比拟,这些家族特质和先天优势,在司马懿中后期的人生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而家族繁衍时间长,祖上长期为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也是司马懿结交高朋,开拓视野的有利条件!

青年才俊司马懿

但是出身名门的司马懿,在少年时期可不是那么成熟稳重的,虽然他饱读诗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华上在颍川当地是妥妥地出类拔萃,但实在是不懂低调,用咱们的话说,就是表现欲太强了。那时候有个著名的隐士叫胡昭,这个人不但学问大,还是个书法大师、道家哲学大师,朝廷多次请他出仕,都被他借故推辞了。但这不妨碍一些慕名而来拜访或者求学的后生接踵而至,其中就有司马懿。

这司马家的二公子又懂儒学,又懂兵法,还能跟老师胡昭谈论道家哲学,每次大家聚会时候,谈到兴起,司马懿能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把自己变成场上的核心,聚光灯所在。这年轻的世家公子,又如此博学,自然引得在场嘉宾夸赞,也吸引了不少名媛倾慕。可是风头出得太过,难免遭人嫉恨,这前来拜访的人中有个叫周生的,也是颍川的世家公子,看司马懿十分不顺眼,再加上平时行事也十分骄横,就暗地里找了几个亡命之徒,要在司马懿出行的半路上杀了他。

可这事不知如何走漏了风声,让司马懿的老师胡昭知道了,胡昭来不及通知司马懿,匆匆忙忙出门去追周生,还真让他追上了这伙亡命之徒。周生他们呢,拿着刀,态度十分蛮横,但胡昭毫无惧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先是凭着自己对周生有教导之恩,对他大讲道理,劝他罢手,见周生毫不理睬,就开始放声大哭,哀求周生。周生也是要面子的,见自己的老师如此礼下于自己,如果再固执己见,就有些说不过去。于是放下狠话:“今天如果不是胡老师替他求情,我一定绕不过司马懿的性命!”

胡昭

司马懿的小命是保住了,但是胡昭却没有以此去找司马懿要人情,纵使多年以后司马懿飞黄腾达,胡昭也没有主动透露此事。但胡昭对司马懿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首先司马懿出身将领世家,兵法上有熏陶;其次,汉朝尊儒,司马懿从小在儒家学术上是有造诣的;再到胡昭这里,胡昭的道家哲学和坚决不入仕的执念,对后来司马懿的稳重和为官之道起了很大影响;最后,胡昭不但救了司马懿一命,此事之后,还不断教导司马懿要低调稳重,隐藏锋芒。好在,司马懿还是很听这位老师的话,真的就收敛了许多,而且还学胡昭,装病逃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