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2019普洱春茶因何减产?(三)

作者简介:李琨,“品茗鉴山”,普洱镇沅人。1994年参加村建工作时,注意到苦聪人“冷水泡茶”,由此引发关注。1998年发掘“太和甜茶”,2003年系统掌握太和工艺。研制冷水泡茶。2006年总结出太和茶的传统采养方法,现被业界提升为“藤条茶采养法”。研究普洱茶储存;2010年成立“鹿鼎茶业”,担起太和甜茶传承、培养云茶晒红产业。

导读:说茶网近期刊发了普洱茶文化学者李琨先生纸执笔解剖2019年普洱茶春茶行情、走势以及春茶减产的二文(点击说茶网《深度解读:2019普洱春茶因何减产?》《2019年春茶行情及减产分析解读:如何破解春茶减产困局?》查阅)继前两文章后,李琨再续文解读2019普洱春茶因何减产,主要从茶园“规划开垦、选种种植、养护管理、采摘休养”等方面作解析。现全文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正文如下

但2019年普洱春茶因何减产?

当前普洱茶的发展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倍增,同时品质越来越下降,今年又遇突如其来的大减产,发展遇变。如何延续普洱茶生命力、保护利用好古茶树、培养新生代大茶树、广泛开发荒山茶、升级换代台地茶,藤条茶对大农业思维下的普洱茶发展会有许多启示。

藤条茶是一个系统工程,须从底层抓起、从基础抓起、从基地抓起,针对普洱茶特性从基地的规划开垦、选种种植、养护管理、采摘休养等开始,用系统的规划来指导生产,提供普洱茶所需的高品质茶青。

一、在茶种的选育种植方面

运用科技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将茶树截枝扦插培育后有了扦插苗组培苗实生苗,传统茶籽繁育的称为实生苗。

扦插苗组培苗的一切都是人为控制,想要啥就育啥,想成啥就是啥,它具有自然繁育下不可获得的优势,它与实生苗比较最大差别是根系。实生苗的根系成主根侧根支撑根肉质根一个递级细分系统,主根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表层土壤直达土壤母层,吸收深层水分及多种矿物质,所得茶内含丰富,茶树具有非常强的耐旱性。

而扦插苗无主根,或者说所形成的主根不具有穿透能力,根系就在人们为其开挖的种植沟内及其附近生长,基本不能吸收深层土壤和土壤母子中的物质水分,所得茶品内含相当单一,缺乏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而茶品同质化严重,没有明显的风格特色。再有它不能吸收深层水分,耐旱力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很容易夭折。所以在普洱茶体系中应该选择或栽种实生苗。

扩大充实选育基因库,开发更多新茶种。茶从植物进化论角度可分为野生型、栽培型,已经介于两者之间众多的过渡型。这过渡型是个很大很大的期间,蕴含着无数秘密,以往我们多谈栽培型、野生型而忽略了这个庞大的种系,它将是未来重点研究对象。

野生型、栽培型、过渡型传统的是用茶籽繁殖的,都是实生苗,有其优也有其缺,它的缺点是主根太明显太深,难以移植成活。在限制发展的同时也在相对隔离的茶区内选育繁殖成无数各具特色的地方性优秀群体种。“嫁接”技术在茶上的应用,让茶农能够随心所欲的在实生苗扦插苗,野生型栽培型过渡型之间任意嫁接培育,从而开发出无数新种,以至于未来在普洱茶体系中可能会出现不具严格意义的野生型、栽培型、过渡型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摸清各型茶种资源,并开始进行保种,以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无序化。

民国及建国初大量种植的台地茶基本都属于实生苗,但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虽然内在品质不错,但外观差、卖相差,商品率低,采摘费劲,效益差,茶农放弃多年。这恰好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以它们为母本,选择外观性状好的为父本(专业上: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或台木),嫁接后就能迅速产出,获得良好收益。在不开垦新园不占用其他用地的情况下,改造这一类型茶树将能有效地弥补古树茶供给不足的矛盾,平稳市场并逐步为新生代古茶而储备。

茶文化学者李琨先生(本文作者)

二、重新规划设计茶园与再开垦种植茶园

重新规划设计茶园再开垦种植普洱茶园,除考虑茶园的单项效益之外,还得考虑茶园的综合效益,特别是它的生态效益。茶只是云南这众多原生态,名优新特产品中众多的一项,依托山区人民一家一户为基础的茶业,不能单项突出,不能大范围大面积开垦。土地存量有限,种植户积累少,抵御风险能力弱,还要多行业兼顾、保守开发,协调发展。有条件、已经成熟的茶区,从长远来看,更应该考虑系统风险性,须有产业提升、茶业替代的意识。

茶产业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存量过大,不建议再开垦更多茶园,根据普洱茶原料特性要求,针对性地改造老茶园及新时代的台地茶。

采摘平面化,把修剪机械化都是对传统的简单化,而开水平台植茶才是现代农业对茶的贡献。水为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无蒸腾作用,就不能吸收养分,不能合成物质,不能输送养料,不能开展正常的生命活动,再顽强地生命也只能处于蛰伏状态,更多的将因为没有水而夭折。

水顺势而行,肥随水而动,依山而植的茶树有水有肥而不能存,开台,或小范围的开台,小范围的引导水流,就地储存,是高寒山区、季风气候区行之有效的措施。但不建议范围的改造原来的地形地貌。

台地茶是密植高投入高产出典型,它的产出也仅仅是数的高产,从品饮价值来看远不如传统普洱茶,改造手段、技术措施已经相当成熟相当多,改造的关键是转换思维方式,变“向土地要数量为相土地要质量”,变“单纯的追求茶业效益为要追求综合效益”。依据土壤肥力、生态环境、气候特征、劳动力状况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来重新规划设计。

1、依据土壤肥力、清除多余的茶树,让单棵茶树能从土壤中获得充足的补充。

2、严格做到台面“外高里低”,让水肥能就地留存。

三、养护与管理

1、放养、稀疏留养台地茶。

放养、改平面型采摘修剪为立体型人工采摘修养,让茶树从平面获取阳光为立体获取的同时,逐步成长壮大自身增加体内积存,逐步加强各类物质在树体内的深度融合。放养还有一大明显转化就是根的转换。台地茶多植扦插苗,传统认为它扎根能力弱,不能深入土壤深层,不能吸收更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所以台地茶扦插苗不适合改造发展普洱茶,即便有也品质差,不是发展方向。

这有一定道理,但扦插苗也有它许多优势,如它丰产、抗病性强、外观品性好、产品率高、风格突出、省工易制、存量大、产出比好等等都是优点,有很多都是实生苗不可企及的,放养就可以利用其许多优点。

扦插苗扎根能力弱是公认的,我们让它在开垦、土壤疏松、肥力充足、水分充裕的肥槽沟里,它就更不愿意向外延伸,不愿把根往深处钻。我们又把它矮化,剃平头,限制树体向上张愿望,根就缺乏相下张的欲望,本就扎根能力弱,这样一来就心甘情愿在疏松土里长,不愿往坚硬土壤里钻。

根据植物对称性原理,我们对扦插苗平头茶放养,也可以促使其根往土壤深处窜,也可以吸收到更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放养可促使根长,放养的茶青品质会得到明显改善,干茶品质明显提高,有些品种扦插苗还显现出实生苗所不具有的风格特色。

2、间作、套种有利于茶园的景观树木或经济作物。

3、台地茶从育苗期开始就严格的贯彻“打定分叉”、极致的会采取4~5的倍增,在较短的时间空间内就能培育出较多的生长枝、而获得丰产。放养成熟台地茶,就会形成主杆短、支撑枝少而生长枝台多,树形低矮、枝条过多、棚面散开快的情况。这样又好又不好,好的是不用爬树就能全方位采摘、并采完茶叶,不好的是没有较强力的支撑枝、年就之后棚面扩展不开、不利于提高单棵产出,还不利于树体长粗长壮,不利于个类物质在体内的深度融合,不利于茶鲜品质转换提高,建议深“台刈”之后再放养。但具体结合自身情况把握。

4、抛荒去积存,让茶树增强并恢复自然属性,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抗病力第各种抵御能力,逐年减少体内原有的积存,吐故纳新再造品质。

抛荒可以弃化肥、弃农药、供水分,让茶地各种残留,恢复土壤活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些生物制剂,加快除残留复活性的速度。抛荒可以变化学除草为人工除草机械除草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除草,让其他植物来协助土壤回复活性。抛荒可以变粗放式深翻土壤为细致型松土,有效促进根系更新换代。同时减小面面俱到的大面积松土、避免不适于区过多的翻土,兼顾美观美化。抛荒可以补充农家肥或补充测土而成的有机肥。抛荒加测土可以根据土壤有目的有选择的补充微量元素,突出产品的风格,增强产品的功能性。抛荒的同时,在有条件情况下尝试有益菌肥或各种生物制剂,加快修复土壤活性,增强土壤自身自身造肥能力。等从水肥土微生物群落方面改造茶园小环境,为它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四、采摘与修养

藤条茶之所以有这样奇特的外观,根本原因就是它的采摘与修养共同导致的,它的采摘与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大叶种茶在自然条件下顶端优势特别突出,顶端就芽肥叶壮杆杆长(专业上称“叶间距”、既两片叶子之间的距离),侧枝就得不到那么多生长物质,所以长得相对就弱,侧向生长能力弱,不控制它就会徒劳的高长。自然情况下茶树就长高而不长宽,难以获得高产。通过采摘、通过“打顶分叉”这一采摘措施,顶端优势被控制,侧枝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侧枝一旺盛,生长枝就多,产出点多,茶树就逐步扩展棚面而培养出良好的树冠层获得丰产。树冠层顶芽虽然肥壮了,但树的内层空间里长出的芽还是得不到正常的供给,还是长得弱小,这样茶鲜制出的干毛茶外形凌乱大小不一、匀整度差、商品率低,还得再进行二次挑拣。所以,必须想办法控制这部分茶鲜。

如果采茶都采现代标准化等级叶,由于茶长势不同,采了相同的部分、剩下部分就会不尽相同,而造成下一茬萌发的不匀整,徒增无数个生长点,徒劳消耗茶树积存。加之根的吸收能力不可能迅速提高,茶就会越长越弱、越来越乱,徒有满树叶而无有效茶。

留叶摘除顶芽控制顶端,带马蹄一起清除弱枝,分化优势的同时,又让分散的优势得到相当的集中,实现了收放之间的辩证统一。

新茶枝的叶片分大小叶(在此就不展开了),它们制造的营养都储存于叶柄处,这是下一茬芽的萌发点。大叶制造的营养多、储存的也就多,小叶则反之。所以在同等条件下,小叶处的芽远没有大叶芽的机会,小叶芽就只能成为潜伏芽(或者称隐藏芽),正常情况下,它萌发了也只能是细芽弱枝,是花芽营养芽,都承担不了成长的希望。但是,只要原有的顶端优势大幅度消失或者彻底消失,它就获得能量,担起重任,成为新的生长点。所以小叶芽虽然不能正常萌发,但茶树满身都有储备芽,具有很强的再生发芽能力。先民早就认识此性,对于那些衰弱,生长乏力的茶树,会采取砍树断枝的手段来刺激潜伏芽生长,形成新的生长枝采摘面而获得新生回复产出。

藤条茶的采摘按照季节分为春、夏、秋、冬四采,是古代采摘茬数的最高。冬茶又称“扬春茶”,并不是每棵茶每年都会产,得根据年景、气候、生命状态来看,大多数茶都是春、夏、秋三采,那些树龄特别大,生长状态不佳的就只有春、秋两采。茶的新芽只有在展开、长成、充分木质化,整体形成驻芽之后,内部调节机制才会发生转换,才会进入下一茬萌发的准备。自然状态下,正常茶树一年内就只萌发两茬,采摘、通过采摘嫩稍,摘出未能木质化的部分,促使茶树进入下一茬萌发的准备,促使茶树的年内萌发次数就是“以采促发”总结。古代茶农通过采摘,有效促进了茶树的萌发,部分地区甚至已经总结出年采五茬的系统管理经验。但这并不是普遍现象,它只是在成才期,在茶生命状态及土壤气候等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特殊情况,并非普遍现象。在现代农业下的茶,通过农药化肥激素人工等一系列人为的调控措施,让茶沦为工具,为产出而产出,为数量而数量,已经能够年采数茬,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这种理念不是普洱茶的主流,尊重生命、遵从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才是普洱茶的精神追求。让茶树按照自身规律休养生息,根据茶树状态因势利导,获得产出,才是良策。

图为凤凰花树木

强行介入,应用技术手段应对“大小年”。做过水果种植的都知道,水果产量除外界因素影响之外,果树本身也会应对而成大小年,一年年产量特高,一年年产量特少,而且这种多与少之间的转换是有规律性的周期性的。木本植物都有“大小年”特性,如上图这棵凤凰花,去年满树花,今年不见花,即是大小年之体现,经济型木本植物更是如此。

茶也是木本经济作物,也会有大小年。2018是特丰产年,2019就是欠收年,从长远来讲,现代技术手段完全能够应对这大小年,一般方法就是让它提前入眠。通过早进行洗棚采,对当年生长进行抑制,让它提前收势,为来年蓄势,把当年多余的势转移为下一年、下一茬、下一个周期的来势。因势对势、应势导势、顺势就势,从而应对周期性变化的大小年。从大小年这一角度来说,大家没有必要对2019茶叶减产过于担心,明白了道理就能安心,借此减产年、小年,深入基层多实践,访众山、识千人、读万树,理解存在的历史性,发展的必然性,改革的必要性,与茶农共成,与茶树共长。

对特殊茶园茶树的特色护理。古茶市场高,价格往上飙,特殊茶园代表性茶树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它们不但有其自身的价值,更是一个山头、一个茶品、一个大茶区的代表性价值,它们的衰退损失不可估量,其地位不可替代,对它们得根据情况特殊护理。一般可采取:1、有条件增加灌溉或进行滴灌。2、设立隔离栏保护拦。3、定点定位时时监测看护。4、变树堂内搭架采摘为树体外围搭架采摘。5、变一般性施肥为直接给树体补充营养液。6、洗棚采时严格进行除花除果,抑制性激素分泌、刺激生长。7、收枝收势,刺激树体分泌生长素,刺激茶树生命力,让其在自我修复中萌发新芽,培养出新的支撑枝生长枝树冠层,形成新产出。特殊茶园特殊树一定要对症下药,针对性保护。

云茶有着自己几千年的文化经验总结,原始型与现代型并存,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总结高度不一样,应用程度不一样,导致丰富多彩的不同景观差别。读懂了茶的植物学特性,人的价值取向,就能更好指导生产,让传统为现实服务。(本文系作者提供并授权说茶网发布,图由作者提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