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今天开始抄另一个边塞诗大家岑参的诗。
岑参祖籍南阳,生于江陵,其父曾做高官,但去世较早,故岑参少年生活并不富足。岑参先是隐居嵩阳读书,二十岁到长安献书求功名,此后十年就在长安洛阳之间打转,中进士后到西北军营效力三年,此后,又有两次到边塞工作,当时唐朝重要的边陲要地他都去过,对边塞生活非常熟悉。他和高适一样都以七言歌行见长,诗歌写得都极悲壮,不同的是,高适作为高级军官重视诗歌的质朴、更多地讲道理,岑参更注重诗歌的奇瑰更重视写景。岑参诗留存到现在的有四百多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判官,官名,隋时始置。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佐理事务,身份是僚属。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县)送他归京而写下此诗。
白草,西北高原的一种牧草,秋天变白,非常坚韧,但经霜后变脆,故能断折。
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
不得控,因为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都护,都护府是汉、唐等时代中原王朝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唐代设有六都护府,都护府长官称为都护,此处泛指镇守边镇的长官。
铁衣,铠甲。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黪淡,昏暗无光。
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
辕门,军营的大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将帅衙署的外门。
掣,读che,第四声。拉,扯。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
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赏析
诗分两部分,一部分渲染边地风光,以恶劣天气烘托武判官驻守边塞的不容易;一部分写送别,通过细致的细节描写,抒写战友之情。
开篇的“北风卷地白草折”,以风起歌吟,为诗奠定了慷慨悲壮的基调。“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塞外苦寒,以及诗人的惊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飞雪细化却又是从总体上描写,这样奇瑰的想象,既增加诗的气势,又真实地描绘出壮美的意境。诗歌中有个非常奇妙的现象,就是越是夸张越是奇幻的比喻,越是让人感到真实。为何?因为抓住外在物的神韵,又能贴切地表达作者情感。
诗人紧接着从帐内写到帐外,通过人的切肤感受——“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写天之奇寒。这就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风吹雪落,雪落为冰,沙漠因冰雪覆盖不均,显出纵横起伏的线条,而雪云正重,似兆示着还有风雪来临。这里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以上是第一部分的描写。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载歌载舞,开怀畅饮,欢送武判官归京,而胡琴琵琶羌笛这些胡地乐器,渲染着边塞气氛,也增加思乡的情绪。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日暮雪落人却要远行,那冻得凝固的红旗也像静立着,郑重地送别远行的人。“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由眼前的送别处,想到行路艰难,前路也是大雪满天飞,不言惜别,而惜别之情已深深。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武判官走了,身影看不见了,只看到马蹄印空自留在雪上,很快就要被纷飞的大雪掩埋,只诗人伫立在奇丽多变的雪景中,心中涌起多少思绪?
这首诗以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战友的热烈而伤感的场面,表现了边塞战斗生活的艰难,以及诗人和边防将士的护国志、战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