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几大标志,您练对了几个?

中国传统武术与外国拳术有明显的不同,它最大的特征是养生与技击合一,而国外拳术尤其是擂台拳术却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片面追求技击。中国武术,无论从外在表现,还是用力思路与技术应用上,都与国外拳术明显不同,拥有自己的标志性特征。下面列举几个:

一颗石子微不足道,砸不了人,但是,将石子放在弹弓上,那将是利器,寻找那张弓,才是最重要的!“遇人好似弓断弦”即在富含弹性的伸拉中,似无形地形成很多弓弦,在即将发劲的瞬间,劲力似崩裂断弦般展放。都存在于拳架的基础训练与运用之中。

一、五弓合一

中国武术把人身看作弓架,两条臂弓、两条腿弓、一个身弓,先练出五弓,再把五弓合而为一,打人就是开弓放箭,“遇人好似弓断弦”、“翻弓断弦”、“五行合一处,放胆便成功”。拉弓是技术,放箭也是技术。

所谓“身备五张弓”即是两臂、两腿带身弓。我们在练拳发劲时,往往习惯于蹬地发力,节节上传,最后传递于梢节,这种发劲方式违背了“五弓齐发”的初衷。腿部的蹬伸变成了肌肉用力而非筋骨崩弹,无法实现“手脚齐到”,体现不了传统功夫的精髓。我们要做到“打人如走路,上下齐攻”首先要做到解放腿部,不借助腿的蹬伸发劲。有朋友问,没有腿的蹬伸,那力从何来?从“筋骨崩弹”中来!我们观察一下“弓”,弓架与弓弦“撑拔蓄势”,形成攻势。在人体发劲中,同样可以在不借助腿部蹬地的情况下,运用关节间的撑拔形成崩弹劲力!这样的模式改变腿部蹬地,用“胯脊”压弹腿部,产生身体位移,解放腿部,能够在行进间实施手脚同步打击!

当我们将身体的“筋骨关节”都开发好以后,骨节似乎是由皮筋串联起来的,整个身体充斥着“弹性”,随时准备着崩发。“身备五弓”正是引于此。练拳之初,须通过肢体相磨体会关节的撑开,使大筋的崩起。千万遍的盘练,使得大筋能够如皮筋一般,任意崩弹,似乎空气是粘稠的,随手一动都可以感觉到阻力,使周身的关节撑起,“大筋”瞬间整合,并向着一个方向发劲,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弓合一”。练到这里,才真正做到了“身如弹簧”的地步!这也是历代的拳师为什么都是从单势开始盘起,目的就是开关节,因为只有千万遍的累积,才可以做到筋骨的任意崩弹,这种量变到质变的练法,也只有在单个动作练习中能够实现!

二、气与发力

练拳时,咬牙切齿,大呼小叫,除了哗众取宠以外,不会有太大的功用!练拳的目的是将浑身的筋骨盘松,就如同一只猫,抱在手里,摸上去软绵绵的,抓一把,皮松松的,抖一下,浑身的皮毛都在颤。出手不用力,全在精灵意!
很多朋友在练拳时,用呼吸配合发劲,确实,用这样的方式会感觉发力更顺畅且势大力沉。但在用“大筋”发劲的过程当中,却不需要呼吸的配合,因为大筋的发劲模式称之为“颤”,是连续弹动的意思,发动频率较高,在这样的状况下,想要用呼吸配合是不现实的,所以盘练大筋用自然呼吸即可,或者说跟呼吸没有关系。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呼吸是很难合上筋骨劲的,多是肌肉配合发力较多,且每次是发一把劲,劲力之间很难做到反弹连续。所以用呼吸发力的方式跟盘练筋骨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战中的心浮气躁,会使劲力无法发出,好像听起来没有道理,但细细分析一下,大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性急,则怒气填胸,使得横隔膜受阻而无法上下颤动,就如同在一个弹簧之中卡上一个物体,身体的整体弹簧瞬间瘫痪,而导致发力不顺,甚至劲力无法发出,所以练拳切忌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练,会损伤身体,确实是有道理的!“在气则滞,在意则灵”也从侧面道出了“气要顺”不可强求的道理!

三、单腿发力

中国武术把人的两腿看作圆规,永远以一端为定点,另一端围着它旋转,两端可以互换角色,但绝不同时为主,否则就叫双重。它的优势是变化灵活,而且不断劲,攻势连绵不绝。这个理念在摔跤、太极、八卦中无处不在,心意的调鸡步、三皇炮捶的斜身绕步也是。拳击有环绕步,但拳击是两脚发力,经常出现的是小跳步,这种步在意拳中叫“麻雀蹦”,只是一种过渡性步法。

传统拳应用于实战的必备条件:一,凌厉的步法;二,在任何状态下发整体劲的技术,移动中的单腿支撑状态的进攻;三,连续不断的劲力!“按肩以练步”,肩下则胯坠,肩起则身起,身劲压胯,反窜而行,如篙撑船,一般人难以理会!

四、球体打人

以支撑稳固的身体框架打人,即使梢节上用的是鞭打劲,身体的整体框架也不会散,而是以整体移动作为对前线进攻的强有力支撑。

现代搏击在打击时,是通过肌肉带动肢体的充分传递,最终在打击点上把力量释放出去。而传统拳在打击时,是节节后缩的状态,发劲瞬间,骨缝变得紧凑,整个身体似乎瞬间变成了一个“球”,越整体,打击效果就越好,但发劲前的状态却是恰恰相反的,如同一张大弓一般,拉满弦,做到全身筋骨的撑拔。劲力发放的过程就是在骨缝开合,“大筋”的崩弹的过程。整个打击的过程都是在涨缩中完成的,所以有云“缩涨二字一命亡”源于此意,同时也称这种方式为“球体打人”是有其道理的!

五、内外同步

人体是由躯干跟四肢组成的,在肢体则为肢节劲,如果躯干跟肢节一起发劲,那就是整体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两者的同步发劲呢?方法很简单,将肢体尽量贴紧身体,即使不得不运动肢节,也尽全力磨着身体走。日久,肢体动,则全身无处不动。实质上,我们依靠肢节,盘开了躯干,应验了“内无有不靠外成的”!当然,还有另一层次的整体,那就是自身的体重。如果可以将自己快速砸向对方,无论速度快慢,这份力足够对手受的了!如果可以运用自身的筋骨,将自己弹出去,那就真是有速度,有劲力了!

拳可以“由柔入刚”,也可以是“由刚入柔”,就如同传统拳所说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其实两者是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试想一门系统的拳,缺少了“内练”,没有底气,缺少了“外练”,少了攻击的武器。并且,这“内与外”,本身就是有联系的,说是“气”,不如说是“内脏”来得更恰当。说是“外”不如说是“筋骨、关节”来的更简单易懂。“由柔入刚”,其实是先盘了“内脏”,整合身体的重量,作为攻击的核心力量。“由刚入柔”是练习的“撑筋拔骨”,做到“身备五弓”,可以作为直接跟对手接触的工具。由此可见,内外都要抓,内外都要强!

​六、因势变化

拳在于势而不在于式,“式”是对动作定架的理解,是架式,是有形的。“势”是气势,则是对整个劲力体系的深度理解,是自我潜能的开发,是勇猛,是克敌制胜的决心!动物捕物,有势而无式,虽无式,但却结合巧妙,浑然天成,纵全身之力,扑窜而进,勇猛果断!与敌对阵,精神振奋,自然气血充足,无往不利!具备了“势”,即是到达了功夫的一个较高层次,出手变得随心所欲,手脚齐到,起落间,胜负已分!

传统拳注重功力的训练,更注重打击部位的硬度,也就是所谓的“小功夫,小手法”必须要扎实。两人对阵,碰撞之间定胜负,而非你来我往若干下!传统功夫不是不厉害,没练到家,当然不行!不求千招会,只求一招精!无论现代搏击还是传统高手,拿手的,也就那几下!两臂要做到硬如钢枪,起挑落劈。软如皮鞭,力达梢尖,劈头盖脸。“起不起,何须再起,落不落,无须再落”,如拍皮球,起落循环往复,永无止点!

传统功夫,一般分为内家和外家,所谓内家,就是以意驭气,以气使力,以力驻功。其实呢,外家功夫何偿不是如此,把一块大石头搬离地面,这些就全有了,又何来内家外家之分呢!

真正的武术,最核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所谓的功夫,就是将人体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而无论是动物还是人,构筑运动能力的,一定是筋骨、关节、内脏。我们不但要运动他们,更要开发挖掘他们。动物所表现的灵颤劲,就是我们所需要的!

打法必须建立在基本功的基础上,否则是只是手舞足蹈,哗众取宠。看似不相关的动作盘练,实质上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练拳要明理,高深的拳论只会让武术爱好者们越走越远,朴素而切合实际的练拳步骤才是我们应该遵寻的目标,正确的方法,加以数量的累积而形成质变,才可以有所成。成功之道,唯有精益求精,百般苛刻,尽极致之道,方可登堂入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