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赶上免费参观的班车
★旅游地点:无锡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居然免费开放了?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我们正好去锡城。东林书院离得也不算远,于是花两元钱倒了一次公交车就前往参观去了。
上次来的时候还收了十元钱门票,幸好并不贵,不然我就真觉得冤了。离上次游东林,也差不多有两年,不过所谓古迹是不会变动的。
这次过来沿河的一段正在修缮,“天成之美”文化艺术馆也可以刷身份证进入参观。我向来喜欢从正门入,所以没有抄这条近路,还是从旁边绕进去了。
东林书院是宋明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理学传播中心和全国著名的书院,由知名学者杨时创建,现在我们看到的书院是后来复建的,但是大门进去的石牌坊还是清朝的旧物(上次还以为是明朝遗存下来的呢,其实早已经毁于阉党之手)。
牌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天启六年被毁,清乾隆五年恢复石坊,坊额上一面是“东林旧迹”,一面是“后学津梁”。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24米。雕饰图案精美,设计合理,看着又气派又不显得奢华,是石构建筑中的珍品。
牌坊旁栽着一株枫树,深秋已经红得十分鲜艳,枝繁叶茂,伸展开来的枝条,红叶鲜妍,映着这方古老的牌坊,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漂亮。
石坊后的泮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与牌坊建造年代相同,当时称月河。横贯道南祠与东林精舍的门前,呈半圆形,和古代学宫前所凿的泮池有着相同的涵义。
明代的时候泮池现在仍然深埋在地下,现在的拱形小桥和泮池都是后来在发掘的基础上改砌的,深度与原河保持一致,但是面积只有原来的六分之一。
东林精舍又称仪门,原来是书院的内大门。无锡吴桂森重建此门,题额“东林精舍”,现在的砖雕门额是清乾隆初年的遗物。当时的书院和牌坊都毁于阉党之手,没有留存下来。
丽泽堂和依庸堂是书院的主体建筑,东林会众讲学、大会之前举行讲学礼仪,就在这两处。这两室上次来的时候看得比较仔细,这次就略过了。
燕居庙始建于1610年,比书院大多数建筑晚了六年。这里供奉的孔子像,是社会私家讲学的地方,有别于府县学宫,所以不名大成殿,而取燕居作为祠名。
两侧有儒家著名人物的牌位,例如亚圣孟子、宗圣曾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等,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祭器室是用来存贮书院祭器乐器的地方,现在这里展示着鼎、尊等祭器和编钟、编磬等乐器,书院每届大开讲时,都要举行“释菜”、“释奠”之礼,所用的礼乐之器都存在这里。
三公祠上次来的时候没有看到,这幢建筑原本并不是书院的组成部分,始建于清朝顺治十二年,是东林山长无锡高世泰捐资营构的,专祠明代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明常州继任知府曾樱、明无锡知县林宰三公。
他们在万历至天启年间书院修复、道南祠保护及东林学者后裔受阉党迫害时据理力争,深受地方人民爱戴,同时他们也遭受阉党的打击迫害。清咸丰年间祠毁,同治年间重建。
入口的左侧摆放着四面哈哈镜,右面则是交通标志的展示,左侧的一个小房间里有一套多媒体设备,不知道做什么用的。祠中没有立像,交通标志和哈哈镜,好像和专祠也有些不搭。
小辨斋是顾允成在城中读书讲学的地方,顾宪成兄弟为方便东林讲学而建的。
汤显祖亲自撰写斋记,顾允成《小辨斋偶存》一书,就是因为此斋而得名的。顾允成于1607年病逝于斋内,享年54岁。
道南祠是祭祀书院创始人杨时及其弟子门人的专祠,因为杨时南归故里的时候,他的老师程颢目送之,很欣慰地说:“吾道南矣。”意思是道学可以传之南方,因此取名“道南祠”。
现在这里辟作“东林书院历史陈列展”,杨时是理学南传的第一人,被举为“洛闽中枢”、“闽学鼻祖”,而东林书院,则是传承其理学的主要课堂与阵地,同时对促进东南地区文化学术繁荣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到明代顾宪成、高攀龙等修复书院,聚众讲学,一时盛况空前,形成了东林学派。好吧,东林书院的辉煌时期,也就在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
还经亭是一组长廊,时雨斋建于1739年,可见并非书院原来的建筑。斋由金匮知县王元谦构建,是清代正式课习举业的场所,标志着书院的讲学向官学转化。
斋内陈列了《东林著名学子展》,例如秦邦宪、陈翰笙、薛暮桥、钱钟书、钱钟韩、杨荫浏……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原来都是从东林走出来的。
再得草庐由无锡高世泰建于1654年,草庐的得名是杨时诗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而命名,是高世泰读书讲学的重要场所。
东林报功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专祀明至清代历朝对东林书院修复、保护、捐助等地方各界有功人士的。
现在,这里展示的是无锡市“八礼四仪”的活动展示区,针对的主要群体是无锡的中小学生。
东林庵现在只剩下旧址,当时有“东林庵里看桃花”的谚语,可见这里也是元明时代的旅游景点。
正心亭匾额上纪念的是无锡历代科教中的佼佼者,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美谈,一共有五名状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六百多名进士。顾宪成、高攀龙等,都榜上有名。
自驾游:无锡东林书院
12月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