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俄罗斯证人》(下)
读《俄罗斯证人》(下)
(目击历史漩涡20年---1989-2009年目击实录)
题记:非凡的经历,艰辛的跋涉,敏锐的洞察,睿智的思考,
勤奋的写作---成就了一个华光四射、魅力十足的优秀学者和作家。
说到郑建新的《俄罗斯证人》一书,我们的目光一定会聚焦在前苏联这个超级大国是怎样解体的这个敏感的、至今仍争论不休的话题上,因为那个历史的巨变、突变,实在是不可思议和令人震惊,其中许多叵测的历史谜团与隐匿的混乱背景和扑朔迷离的事件真相,不是一些政治家、史学家一通争论方可辨明的,也不是什么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调查了解清除的。须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中许多真实的史实和真相都是在半个世纪后才陆续解密出来的。
一种很典型的说法指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苏共崩溃的罪魁祸首,认为是他有意要葬送苏联和苏共。其中客气一些的说法,是批评他在政治改革问题上作了错误决策,不应当实行政治“开放”。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苏联只搞政治改革、不搞经济改革,所以必然失败。言外之意是,如果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就不会发生那样的结局。这两种说法显然都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导致苏联政治演变的诸多国内、国际因素,而且,也带有很明显的从各自立场出发的政治意涵。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后,许多西方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多次反思,坦率地承认,虽然他们十分了解苏联体制的根本弱点,但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曾料到,一个昔日集权、强大的超级大国苏联,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彻底垮掉,而且事先似乎没有要垮台的任何征兆。
只有一个人,即卡特任总统时的美国国务卿布热津斯基,二十年前曾经预言,苏联的制度可能拖不过二十世纪,但是他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会发生在九十年代,而不是更早或下一世纪。令许多苏联问题专家感到惭愧的是,他们过去几十年悉心研究苏联所建立起来的种种理论,都只能说明为什么苏联会保持稳定,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苏联维持不下去了。
确实,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开放”和“改革”的主导者。那么,又是什么因素迫使戈尔巴乔夫推动“开放”和“改革”的呢?十年过去了,现在西方关于当年苏联解体原因的说法仍然莫衷一是。政治、历史、经济学、社会各个领域的学者,各有各的观察角度,其解释也各有千秋。事实上,苏联正式的政治演变起自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开放”和“改革”政策,前者指的不是经济上的对外开放,而是国内政治上的“开放”,“改革”则是指经济改革。
我觉得,认真通读《俄罗斯证人》,除了个其中数篇直接记录与描述前苏联解体的文章外,我们会从多个角度和若干细节上全方位地、更加公正地看待“苏联为何解体”这个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政治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郑建新在《俄罗斯证人》的后记中写道:“总之,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从1989-2009年这20年耳闻目睹亲历的心血之作。除了前苏联部分是当年记下的外,后来的很多文章也是当时写下的,因此带有最初的清晰和真实。这20年的俄罗斯,正如书后评语中所写,跌拓起伏,波澜壮阔,色彩斑斓,大历史的悲剧,小人物的命运,构成的历史画卷异常生动。那些大的历史事件世人皆知,我在书中只是作为背景概述,而俄罗斯普通百姓在大的历史变迁中的千姿百态,种种心态,不同的际遇,高贵的卑贱的,善良的残忍的,以及华人的各种境况和遭遇,如万花筒般呈现在我眼前。这是全书的重点,是我真正想纪录下来的,也是我写此书的初衷和目的。我想将一个真实的苦难的顽强不息的民族,一个不断遭遇劫难却不甘屈服的国家的那段特殊的历史写下,让更多的人了解。”
《俄罗斯证人》一书中知名人士和读者的简评如下:
“作者以女性的细致和深入,满怀人文关爱之心,深刻记述了在苏联解体的历史巨变下,一个民族的痛苦与思考,悲哀与顽强。文章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全方位展示了苏联解体和解体后的俄罗斯,是值得阅读的一本好书。”---李静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学会会长。
“1989-2009年,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作者这里记述的俄罗斯的20年,不仅跨越了世纪,跨越了千年,还跨越了时代!可以说这是一部融历史性、真实性、文学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的力作,每一个想了解上个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变的人,都不妨读一读它。”---陈瑞铭,50年代留学苏联,供职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副所长,2002年被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授予经济学荣誉博士称号。
“字里行间,无不浸满历史风云,篇篇段段,无不折射时代变迁;每一件事,都再现了社会巨变下的真实;每一个人,都显示出人性的光辉或丑陋;作者开启了一扇让我们深入了解俄罗斯的窗口,准确地剖析了一个民族的内涵。”
--读者
“作者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闯荡俄罗斯的华人的坎坷艰辛,做了真实生动地描述和剖析。对我们华人来说,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和难忘的记忆,感谢作者用文字将它记录了下来。”---旅俄华商
附录:《俄罗斯证人》序言摘录
作者:陈瑞铭---50年代留学苏联,供职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副所长,2002年被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授予经济学荣誉博士称号。2010年4月9日 北京
“这是一本想当有深度和水平的书,一本反映俄罗斯这20年的别开生面的书,一本融真实性、历史性、文学性、哲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难得多见的好书。没有对俄罗斯的深入观察和了解,没有在那里的长年生活和积累,没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没有人文关爱之心,以及深邃的思辨能力,很难写出这样一部力作。
俄罗斯这2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苏联解体,俄罗斯陷入空前经济危机,百姓生活凋敝,社会盗匪猖獗,加上车臣恐怖分子的活动,使这个一度称雄的世界大国,沦落为二流国家。90年代中后期,我作为高级顾问多次陪同代表团和公司前往莫斯科,目睹了一个民族的悲哀和痛苦,经历了苏联解体后最混乱的时期,作者对那一时期的记述,如此真切和生动,读者那些篇章,十几年前的那些往事历历再现在我的眼前。
解体前夕的苏联究竟是什么样?解体后俄罗斯百姓的心态以及那个国家又发生了什么?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自己国家的变迁和历史?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改革又有些什么了解和看法?这个时期闯荡俄罗斯的华人境况如何?这些很深入很具体的情况,国内大部分人并不十分了解,作者这本书恰似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切。一个历经沧桑的国家,一个多灾多难却又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民族,他们仍在自己的道路上艰难痛苦的探索与跋涉。历史大变动中的各种人生,都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地得到了反映。
作者笔下的普通人物极其生动形象,读后令人深思和难忘。有钱却孤独的女律师,天真可爱的小邻居马克西姆,既善良又生性挑剔的退休老太瓦莲季娜,快乐的小老头萨沙,迷上中国文化的俄罗斯人,80后的年轻一代,迷茫的“白乌鸦”柳芭,以及残忍的入室抢劫者,贪婪的警察,出卖色相的妓女……千姿百态,五光十色,万花筒般呈现于我们眼前。”
作者简历
郑建新(笔名西蒙),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硕士学位。曾供职于人民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1989-1990年在前苏联莫斯科留学。1992年-2006年在莫斯科主要从事翻译和文化交流等工作。2002年始,以《环球时报》驻莫斯科特约记者身份为该报供稿。后在俄罗斯远东某大学任教。
至今已经完成并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俄罗斯的专著--《戈尔巴乔夫的命运》;《传奇叶利钦》;《多面普京》和优美的散文--旅俄罗笔记《俄罗斯森林》。
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译作:《达·芬奇传》,河南海燕出版社2005年出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