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开胯而不知开腰,太极拳的奥妙你永远无法得到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爱好者为之不断探索。现在,我们不必去看它外在的复杂轨迹,而是直接进入它的核心——腰隙命门处。腰胯相连处,是人体重心所在,是人体保持平衡的关键。人的重心只要在带脉一圈的范围之内,人体就能保持本身的动态平衡。在对抗中的借力平衡是指受力运动中,重心离开带脉之圈的范围从而导致失衡后,向对方借点摩擦力便可让我方的中线回到带脉的圈内,就如站在开动的公共汽车中稍稍扶一下稳固物自身就保持了平衡一样。
腰隙与丹田如何方可合而为一呢?二者其实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腰隙靠后,是先天气之本;丹田靠前,是后天气之本,统一的方法是腰隙为开,丹田为合。同时,随着脚下的前踩后蹬,腰胯瞬间拉开的一摇一抖,丹田这个时候会像如气球一样合、压、放,弹性十足,即可整体爆发。发劲时,劲则从脚下传来,经过各个关节的传递,一下子就从手上轻松发出,通体舒畅。下面介绍具体方法如下:
必须从脊椎横开入手,脊椎中心在腰椎,起到的是主轴轴承的功能作用,可想而知围绕弯曲轴承旋转肯定是晃荡的。因此让腰椎的弯曲部位竖立起来就变成了内家拳的重中之重。腰轴正骨可令肩胯顺利旋转。旋转才能增加身体的稳定性,比方说陀螺下面的锥尖静止时无法立起来,但一抽陀螺,旋转就平稳了。能让身体绕轴旋转,成八面支撑之势。
单单是周身僵态掤架,是不能八面支撑的。可使肌肉松松地附在骨骼上,利于毛细血管的流通。如此,通过旋转离心力把心脏血液顺利甩向四梢,减轻了心脏的压力,这是最好的养生运动。能使其形圆,形圆则气顺。腰轴正后,化劲时,肩胯散开绕轴回旋;发劲时,肩胯聚合绕轴螺旋。可前后左右移动重心,作自主性平衡的调节。同时配合含胸拔背,身弓撑起,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翁。
做到腰椎正骨,不得不懂得塌腰突肾的道理,必须填平腰椎处的生理弯曲也是老生常谈了。在桩功的训练中,时常要进行以塌腰突肾为中心的周身六面力的训练——也即膨胀呼吸,即“腰骨呼吸一气泓”。让后背、后臀、后脚跟贴墙站桩,然后进行六面呼吸。在此状态下,腰椎才真正起到了“轴”的作用。
另外,“虚坐高凳法”也是调节腰椎生理弯曲的好方法。具体方法:坐在一略低于自己臀部的高凳上,似坐非坐,不要坐实,体重均匀放在两脚与臀部三点之间。此时就是处于松胯、塌腰、提小腹的状态,你去摸摸后腰看是否(当然)是填平的。塌腰与松胯是配合着同时做到的。腰椎塌腰正骨后,接下来就是对开腰的训练。方法是通过“横开竖合”来达到开腰的目的。
限于篇幅,接下来的训练方法就放在明日的下一篇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请持续关注,更加深入的训练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