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谁说黛玉知世故?最不通的就是她!
知世故而不世故,这是读到最多的评黛玉的言论。这句评语的首发者已不可考,但让众多伪黛粉们以为找到了维护黛玉的法器,词穷时就甩出来。
真是呵呵哒!
什么是知世故?原著作者曹公用理论和案例,分别给我们做了解读。
理论出现在第五回,宝玉在宁府午后困倦,秦可卿领他去午睡,首先进入的房间里,挂着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宝玉“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这才进了可卿的香闺,也才有了梦游太虚。
宝玉对这对联为何如此反感?因为它传达的就是人情世故:世事洞明,能洞穿一切;人情练达,能左右逢源。
宝玉是个不想长大的孩子,不想长大,就是因为不想变得世故,只想永远停留在童真里。
所以,宝玉最不待见贾雨村,贾雨村,就是曹公给出的生动案例,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因此从一个寄生在葫芦庙的穷书生,青云直上,升官的速度,像火箭一样快。
世事洞明是知世故,人情练达是随波逐流,把自己融入世故,前半句是知,后半句是行,贾雨村在混迹官场、随泼逐流这件事上,做到了知行合一。
黛玉懂得人情世故吗?其实是不懂的,作为被贾府收养的孤女,得到贾母的疼爱,固然是因为贾母爱屋及乌,把对女儿的爱,移情到外孙女身上。懂世故的,就该以感恩之心,做一个不让外祖母操心的乖乖女,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父母的教育所打下的良好基础,努力完善自己,做一个让贾母甚至整个贾府为之骄傲的女孩。
黛玉是怎么做的呢?因为外祖母的宠爱,她恃宠而骄,谁都不放在眼里,就连薛姨妈顺带送的人情,她也要怼上一怼:“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这话问得有多不通人情?如果没有贾母这把大伞,薛家认得你是谁?薛姨妈不过是要送贾府的人情,顺带给你一份罢了,凭什么单独送你?你是对薛家有恩还是有情?
那些指责周瑞不按顺序送宫花的,其实和黛玉一样,不通人情。薛姨妈看得起你,把你和贾家姐妹一样对待,那是她通人情,不代表你黛玉就该心安理得地享受。贾母把黛玉当心肝宝贝,不代表全世界都该把黛玉当心肝宝贝。 人家高看你一眼,不是因为你有多优秀,而是因为你背后站着的人。 这一点都看不穿,还说什么“世事洞明”?知世故知在哪里?
似乎为了衬托黛玉不通人情,曹公又为我们安排了一个邢岫烟。
邢岫烟也是来投奔贾府的,不同的是她有父母同行。但她的父母聊胜于无,并不能帮她多少。她虽然没有得到贾府权威人物的宠爱,但还是以主子的身份入住大观园,和贾家姐妹享受同样的待遇:二两月例。
与黛玉不同的是,邢岫烟没有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份待遇,“我虽在那屋里,却不敢很使她们,过三天五天,我倒得拿出些钱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既然被安排在迎春屋里,丫头婆子们也不能明说什么,何况这是凤姐安排的。如果以势压人,邢岫烟完全可以抬出凤姐来震慑下人,真要闹开了,吃亏的还是下人,毕竟邢岫烟是邢夫人的内亲,而且是贾母亲自留下来的。
邢岫烟为什么不这么做?因为她通人情,她知道自己是谁,不能拿亲戚的权势来压人。也正因如此,低调的邢岫烟,以人格魅力征服了贾母、薛姨妈,以及王熙凤,赢得了美满婚姻。这份赢得,靠的是自己,而不是“邢夫人的内侄女”。
试问黛玉,如果剥离“贾母的外孙女”这个身份标签,她在贾府还能得到尊重与疼爱吗?
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要知道“我是谁”,那些通过别人而附加的身份标签,都是镜花水月。这个道理,连紫鹃都懂:“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黛玉却是完全不通的,从来没想过要凭自己的能力来融入贾府这个大家庭。完全倚仗外祖母疼爱才能活下去的人生,这能叫知世故吗?
真正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曹公为我们安排了两个人,一个是宝钗,还有一个是谁呢?下一篇再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