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特色育人”

“以人为本,特色育人”

构建“三位一体”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安丽

双辽市特殊教育学校

听障学生由于听觉障碍,影响了智力等各方面充分发展,参与社会的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嫉妒、自卑、孤僻、社会交往能力低下、耐挫力差乃至犯罪等种种内隐的和外显的心理问题;特教学校封闭式的管理,使听障学生仅局限于学校这个小圈子里,导致了听障学生交往障碍、自闭心理倾向;再加上一些听障学生家长平时不注重家庭教育,他们的教育方式、心理状况、家庭环境等因素也影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还有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导致了一部分听障学生自私、自卑、猜疑、偷窃等不良心理的形成。听障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不但严重影响着听障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听障学生心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听障学生自卑、自闭、偷窃、报复、猜疑、交往等不良心理倾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以人为本,特色育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以学校为主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耳聋学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自卑心理(或由此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自闭心理);家长的心理状况、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再加上学生听觉的障碍,相互之间沟通难度大、机会少,导致听障学生对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形成不健康心理;另外外部环境的不良风气也影响着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52.4%的听障学生觉得受到了歧视,认为正常学生看不起自己,还可以看出听障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猜疑、偷窃等不良心理倾向。从中我们看到学生心理障碍比较严重。为此,我校以“课研组为龙头,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咨询室辅导、讲座为途径,以提高学生、家长、教师心理健康”为宗旨,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人参与,科研氛围浓厚。

1、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或专题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定期开展健康心理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这远胜于任何形式的说教。我校多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公开课,探讨聋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确立了其教学模式为:明朗主题(创设情景、分析交流、揭示话题)——活动感悟(自我回顾、调查,分析原因、行为训练,克服障碍)——自助完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拓展深化(拓展感悟、体会快乐、活动总结)——课外延伸。

我们还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定期聘请心理咨询师来学校进行心理辅导。最近,我们还建成了情绪宣泄室。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及时发泄。我们还利用自闭心理干预设备,对有相关心理障碍的听障学生进行心理调节,效果比较显著。

2、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爱的环境,让听障学生生活在爱的氛围中,创设快乐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社会环境及温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对听障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大有裨益。所以我们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空间,精心设计,突出环境教育主题,让每一棵花草、每一面墙壁、每一处场所,都能发挥育人和熏陶功能,努力创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更重视校园环境的净化,时时保持整洁并有良好的秩序环境;地面无纸屑杂物和烟蒂痰迹,无球印脚印,无乱涂乱刻乱贴;做到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每一个师生的心灵。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搞好班级文化环境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重中之重。各班教室张贴物既有统一标准,又充分张扬个性,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育人环境,办好班级黑板报、英语角、知识角、生物角等阵地;在班级环境建设中体现学生全员参与的主体意识,每月板报均以环境教育为内容,分别设立不同的主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为特殊教育课程中没有心理健康课,但是我们觉得,心理健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最佳途径。为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我们自己找教学内容。我们从普教的心理健康教材中借鉴一部分,教师自己编写一部分,从随机事件中作为案例补充一部分。学科渗透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我们要求所有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几年下来,效果比较明显。

二、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形成教育合力

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个性功能,协同促发展。我们通过开展家校联谊会、专题汇报、讲座、家校联系卡等形式,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前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家长会是学校与全体家长达成共识、共同提高的群体性普及型的沟通机会,因此,每学期一次全校性的家长会,我们打破传统形式,不断创新家长会形式,让家长各有所获,各有所得。一改以教师讲家长听的会议模式,变成教师与家长互动论坛模式,各年级根据需要定出讨论主题,或各班结合学校、班级指导意见推出主题,分小组讨论,这样讨论更深入,参与性更高,实现家长会传播先进的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提高家长心理素质和水平服务,引导家长改革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为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服务。我们定期召开不同主题的家长会,家长会前,课题组与学校德育处共同向家长印发调查问卷,向家长调查与自己孩子沟通的时间多少与方式,效果及所遇到的教育问题。在家长会上针对调查结果向家长反馈,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症结,并给予指导.我们通过家校联谊会、专题汇报、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家长改变了残疾低人一等的旧观念,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积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快乐生活,现在大部分学生有心里话也愿意和父母交谈,增进了亲情,学生体会到了父母的关爱,学会了感恩。

三、坚持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教育的综合性功能

加强校外辅导员队伍和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广泛和社会各界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我们通过定期开展一些体现开放性的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参观访问、报告讲座、社会公益劳动等活动形式,让社会接纳学生,同时让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我们与市电业局、邮政局结成联谊单位,他们定期来我校开展联谊活动,在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我们还与市图书馆、夕阳红演出队、市残联等相关部门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我们还组织学生春游、进行参观,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那里,又让他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对自身有了重新定位。

最近,我们再次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71.3%的学生选择了愿意与正常同龄人玩儿,53.8%学生愿意跟父母去亲戚朋友家或公共场所,64.9%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表示不担心,66.7%的学生对在公共场合让人知道自己是聋哑人表示无所谓,5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有能力养活自己,并对生活充满信心。从调查结果看,只有不到30%的听障学生认为聋哑人违法犯罪不应该受到与正常人一样的惩罚,而且还是年龄偏小的学生,这说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听障学生认识上的自我服务偏见。80%的听障学生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说心理话,他们在家中找到了温暖和快乐,增进了亲子之间的融洽和亲情。89%的学生不做违法的事情,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调查问卷显示: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教育,为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了快乐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社会环境及温馨的心理环境,听障学生的心理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内在自卑、轻信、偏激、多疑等心理偏差现象,转变了一批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师、家长正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不良教育方法,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步减轻。

本项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突出,效果显著。通过研究,听障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提高,探索出了适合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完善了特教课程改革,构筑了“三位一体”的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注重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从三者形成最大合力方面,去提高听障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是培养听障学生健康心理的最佳途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