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的毛毛虫
迷路的毛毛虫
陈佳铃
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
说到“毛毛虫”,我的脑海里就蹦出一个词“破茧成蝶”。毛毛虫经历无数痛苦和磨难,最终破茧成蝶,迎来一片独一无二的天空。亦或,这就是成长。我的学生我渴望他们总有一天也能破茧成蝶,自由自在的在晴朗湛蓝的高空翩翩起舞。可是,七七四九天过去了,九九八十一天也过去了,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四年,他们还是那不紧不慢蠕动着的毛毛虫,不一样的是他们学会了吐丝却又把自己紧紧包围在茧里。
新学年,孩子们又升了一级,已是六年级,成了小学阶段的大哥哥大姐姐。我们的教室也从阳光充沛的四楼搬到了后幢极为阴冷潮湿的一楼。教室换了孩子们还能找到新教室吗?开学前,我给每位家长都发去短信,告知开学报到的相关事项以及我们新教室的地址。9月1日那天,家长都带着自己的孩子陆陆续续来教室报到。第二天,在没有家长的带领下,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无误的独自一人走进新教室。
小怡是通校生,各方面能力都相对要弱些,怡爸担心她走错,所以每天都牵着小怡的手领她进教室。接连两个星期,直到第三周,怡爸或许相信小怡能独自一人来教室,于是完全放手,让小怡自己从学校大门走到教室。可能还有些担心吧,待小怡下车,怡爸就给我发来短信:“陈老师,小怡来了。”收到短信的我就一直望着窗外,期待着小怡的身影快快出现。可是,等了许久,还未看到。我急了,怎么办,从大门到教室两三分钟的路程,小怡不会走错了吧。班里还有一群孩子,我脱不开身,只好麻烦阿姨去找找,最好先去老教室看看。
果然没猜错,小怡在原先的教室门口徘徊着,因为她看着教室里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有些不知所措了。我想她当时肯定有很多疑惑:“印象中这是我们的教室,为什么里面的小朋友我都不认识呢?小琪去哪了?小豪去哪了?陈老师去哪了……”
阿姨把小怡带回了我们的教室,我告诉小怡:“小怡,你看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在一楼,不用走楼梯的。”小怡似懂非懂的用那呆滞的眼睛看着我,然后笑嘻嘻地说:“新教室在一楼。”
第二天,怡爸依旧送小怡到学校门口,接着给我发来短信,继昨天之事后,我预料着小怡定会走错。果不其然,又是阿姨到老教室门口把她领回。
看来两周的时间还不够小怡来适应新环境,认识新教室。我把这情况反馈给怡爸。怡爸感叹说:“哎,真郁闷,我以为送她两个星期,她就能记住了。以后我还会继续送她,等确定她不会走错,再让她自己去教室。”我非常感谢怡爸的配合。虽然这是他作为孩子家长应该做的事,但我总觉得能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的家长也是难得的。
于是,又是一周,这一周,我发现怡爸采取了新的教育手段。小怡走对了,怡爸就在后面悄悄地跟着;走错了,则立马上前给予正确的引导。直到国庆放假前的一周,怡爸再次放手让小怡自己来教室。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下小怡终于能一个人找到自己的教室了。出于关心,怡爸还会不时发来QQ或者短信问我最近小怡有没有走错教室。我的一句“没有”让他放心不少,踏实许多。
感悟:
我们总是习惯于生活在自己较为熟悉的环境中,一旦到了陌生的地方,我们或许会茫然,或许会焦躁,但更多的是不适应。可有时,总有很多无可奈何让我们去适应新事物、新环境。适应期可长可短,因人而异。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由于大脑不同程度的受损,以直观形象为主,抽象概括能力低,思维的目的性与灵活性差,缺乏独立性和判断性,不会运用思考策略,所以他们的认知、情感、沟通能力以及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适应新环境需要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我很庆幸,也很高兴小怡能在一个月之内认识我们的新教室,不再迷路,不再为找不到我们而害怕。
通过此次事件,我也感觉到要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教育手段和方法很重要。“从扶入手,再半扶半放,最后放手”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果当初怡爸能不那么快的从扶直接跨越到放,中间再增加后来的半扶半放,或许小怡适应新教室的时间会缩短。
在教学中,我们也一直在尝试着这种“由扶到放”的方法,希望我们的孩子不在学习上和生活上迷路,不再找不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