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棠上空看中国民间最大的船舶修造市场

在甘棠上空

看中国民间最大的船舶修造市场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福安的甘棠镇目前就有两个“全国之最”殊荣——中国民间最大的船舶修造交易市场、中国最大的良种茶树苗繁育基地,并都已成为家乡的支柱产业,当地将近一半的家庭经济与之连带的产业有关。
上世纪改革开放后,新船舶的建造和使用中的维修、新旧船舶的买卖、报废船舶的拆解、船舶旧体和设备的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生产和交易活动,在甘棠镇白马河沿岸各村非常活跃,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让一部分从业者成了小有名气的富翁。
福安下白石镇“白马门”上游主要可通航的黄金水道,旧时称作“甘棠港”,自古就是中国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甘棠船舶业从小到大、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船舶修造和交易市场的必然。
甘棠镇的外塘村至甘江村沿岸与东面乌山岛之间的一条内运河道,有史以来,是外塘、甘江和甘坪等村群众海上捕捞和从事海洋运输的主要通道。随着近代外来宗教和洋务活动从海上的输入,这条河道上原本平静的几个简易码头开始热闹了起来。在笔者儿时的记忆中,上世纪这一带的码头以传统的“鱼货与山货交换”为主,海上的渔民根据潮涨潮落的自然规律,将捕捞到的鱼货运至这一带的码头,换得等价的粮食、柴片和木炭等山货回到海上生活,继续从事着渔事活动。
到上世纪后期,随着小部分渔民上岸定居,从事海上运输的群众与外界城市交往的频繁,开拓了视野,引进了新的生财之道。从此,传统低收入的海上捕捞作业被新兴的船舶修造和外海运输业所替代,从中也造就了小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从而又进一步加大了对船舶修造业的投入,扩大了船舶修造的船型种类,发展了生产。记得外塘造船厂当初建造最大的“104”号木壳机帆船下水时,由于潮水不高,导致船头不够通过船厂的顶棚,还将船头锯掉了一些。似乎从那以后,当地的造船业就开始改做铁壳的大轮船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改革开放后,甘棠沿岸的群众从事船舶修造尝到了甜头,觉得有了新奔头,专业技术也有了提升,建造的新船销往全国各地,产品质量口碑好,引得了外省乃至外国的商户前来订购。一时间,甘棠从事造船业的老板们所生产的各类大小船舶供不应求。这时,光靠厂房修造船舶,已永远不能满足外来订户的需求。甘棠智慧的造船人,后来干脆采用了“蚂蚁啃骨头”的简易方法,在露天的海边滩涂上就可以顺利地进行船舶的全程建造和维修。

甘棠周边高速公路口

不仅如此,技术熟练的民间造船师傅,对拆解旧船更是熟能生巧。一艘需要拆解的几千吨的旧外轮拖回来,停在露天的海滩边,涨潮拖靠上岸,不几天,就像吃剩的鱼骨一样,会被拆解得所剩无几,废品同时会被专做回收生意的商人们买走。甘棠镇港岐村的大多数群众,就是靠专门回收和转手船舶旧货品发家致富的。
甘棠人说,船的眼睛很大,与船有缘者,财大气粗,有一定的道理。大家平时很难看到位于福安甘棠镇境内的“中国最大的民间船舶修造和交易市场”全貌,这是个从北到南遍布在白马河西岸包括港岐、外塘、甘江、甘坪、南塘、国泽、奎住、英岐等村的滩涂露天市场,现在就请大家从空中去看看今年早些时候的航拍照片吧。

港岐村沿岸:

外塘村沿岸:

甘江、甘坪村沿岸:

南塘村沿岸:

国泽村沿岸:

奎住村沿岸:

英岐村沿岸:

愿福安的船舶修造和交易市场继续繁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