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6条

00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紧,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解伤寒论》: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此太阳受邪,知为温病,非伤寒也。积温成热,所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也。

伤寒发汗已,则身凉;若发汗已,身灼热者,非伤寒,为风温也。风伤于上,而阳受风气,风与温相合,则伤卫。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者,卫受邪也。卫者气也,风则伤卫,温则伤气,身重,多眠睡者,卫受风温而气昏也。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风温外甚,而气拥不利也。若被下者,则伤脏气,太阳膀胱经也。《内经》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阳之脉起目内眦。《内经》曰: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为下后竭津液,损脏气,风温外胜。经曰:欲绝也为难治。若被火者,则火助风温成热,微者热瘀而发黄;剧者热甚生风,如惊痫而时瘈疭也。先曾被火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犹延引时日而不愈,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本条讲述的是太阳温病的脉证特点及误治后变证。

太阳病,发热而渴——温邪耗伤津液

温为阳邪,充斥内外,最易耗伤津液。温病初起,发热时就有口渴的症状。不恶寒,反恶热。但若温病初起,受邪较浅,也可见微恶风寒,这是风热邪气伤卫,卫失固表所致。但恶寒程度一般比中风伤寒轻,时间也较短,多有口微渴,舌红黄,脉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热之邪不伤阳气

温病,外感病中由温热之邪所致的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证,与前述的中风,伤寒都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温病是因为外感温热之邪发病,温为阳邪,易蕴内热,热郁伤津,治疗以寒凉清解为大法,如银翘散,桑菊饮。忌用辛温助热之剂。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辛温发汗变证

身灼热,形容身体发热较重,有如火灼之热。此处还有说明发热较前加重的意思。

风温,指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剂后出现的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病不同。

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疗原则宜辛凉透解。若误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之剂,致热盛津伤,形成变证,即风温。

风温为病——热

脉阴阳俱浮——热邪鼓动气血

阴阳指寸迟而言,即寸关尺三部脉浮盛有力,为阳热内盛之象。

此时,邪热鸱张,发热不降反而升高为身灼热。脉象寸关尺三部浮盛有力,此为邪热充斥内外,鼓动气血涌流所致。

自汗出——热邪迫津外泄

阳热内盛,蒸腾津液外泄,故自汗出。

身重——热邪壅遏阳气

壮火食气,火热内盛,损伤元气故身重无力,难以转侧。

多眠睡——热扰心神,热盛神昏

神明为热邪所困扰,呈昏睡状态。热伤气阴,上扰神明,则病人呈困顿嗜睡状态。

鼻息必鼾——邪热上壅,肺窍不利

邪热壅肺,气道不利,则呼吸急迫,出现鼾声。

语言难出——心神被扰(舌为心之苗窍)

语言难出是由于邪热內郁,肺壅不宣,或热盛神昏所致。

邪热壅肺可用石膏,羚羊角。

若被下者——热伤阴

上述风温变证,若不遵清热育阴之法救治,反误用攻下,会促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等危象。

小便不利——热伤下焦,化源不足

误下(如大黄,芒硝)重伤阴液,化源告竭。

直视——热盛阴伤,精气不上注

双目前视,眼球动转不灵。

直视是因伤精,热盛津生,精气不能上注于目,甚者真阴涸竭,热盛动风。

失溲——热盛神昏

溲,一般指大小便。但前有小便不利,故此处失溲指大便失禁。

失溲是因热盛神昏,阴窍失约。

以上,说明风温误下可致热愈盛而津愈伤。

膀胱失约——小便失禁

阴窍失约——大便失禁

若被火者——热之极

火,指灸、熏、熨、温针等火治法。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再次误用火攻,则津枯火炽,病情更加危重。但还有相对微甚之分。

微发黄色——热熏肝胆,胆汁外泄

火逆变证中比较轻微的证候,可出现黄疸变证。是由于热盛误用火法,火热相助,熏灼肝胆,胆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溢出肌表。故发为黄色,身黄,目黄,尿黄。

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伤阴太甚,热极生风

惊痫,即癫痫。惊,指惊惕。

收缩曰瘈,松弛曰疭。时瘈疭,是指阵发性四肢抽搐。

若火熏之,像被烟火熏过一样。用来形容病人皮肤呈暗黄色。

火逆证比较严重的是因为火热炽盛,气阴耗竭,水不涵木,热极生风,出现阵发性肢体抽搐。同时,火灼肝胆更加严重,肌肤黄如火熏,黄而晦暗。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逆,错误的治疗。尚引日,尚且可以迁延时日。命期,生命存在于世的间期,这里指病人的生存期。

误下是一逆,误火是再逆。误下已经很严重了,再误火,病人便有生命危险。

太阳温病是由温热邪气侵犯太阳经所致的病证,其主要脉症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为特点,反映了感受温热之邪,热盛津伤的基本病机。而太阳中风伤寒的发热必恶风寒,口不渴。

温邪之邪侵犯太阳肌表所致的证候与风寒之邪侵犯太阳肌表所致的证候,虽病位相同,但邪气性质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

总之,三者均为广义伤寒的范畴,但病因,病机,脉证均不相同。

中风脉证特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治法:解肌祛风

伤寒脉证特点: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治法:发汗解表

温病脉证特点:发热,口渴,不恶寒,脉浮。    治法:辛凉解表

(0)

相关推荐

  • 临诊碎玉《伤寒论》第6条

    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 ...

  • 《伤寒论》第6条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 ...

  • 猫郎中讲《伤寒论》(续)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这两条讲的是传经的道理.有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之言,不是张仲景说的.我考证了一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7条

    00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注解伤寒论>:"阳为热,阴为寒也.发热而恶寒,寒伤阳也:无热而恶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1条

    0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注解伤寒论>:"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22条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注解伤寒论>:"阳受气于胸中,发汗外虚阳气,是令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4条第5条

    00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注解伤寒论>:"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270条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注解伤寒论>:"伤寒四日,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6条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267条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论>:"少阳之邪,在表里之间,若妄吐.下.发汗.温针,损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发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58条

    0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注解伤寒论>:"重亡津液,则不能作汗,必待阴阳自和,乃自愈矣." 本条主要讲述阴阳自和是一切疾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59条

    0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注解伤寒论>:"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不可以药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 本条举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条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