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不起来的小丑”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那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去看医生,希望医生告诉他“如何才能快乐起来”,医生就说“著名的小丑正在这里演出,我想他能带给你快乐”,而这个人却说“我就是那个小丑”。
听起来挺悲哀的,对吧?
当然,这并不只是一个故事,因为类似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而且还有很多。
在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前些年,有幸认识了一位演艺圈的朋友,有次跟他闲聊,就听他说,自己其实也有点抑郁,并且也感慨“这个圈里其实不少人都挺抑郁的”。
那时候因为能力有限与确实不能随意评论他人的人生,所以也就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也是挺不容易的”。
而随后其实也没有深想。
只是生活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之前你认为想不明白、不理解或者没有特别在意的事情,随着经历与认知的增加会突然间“恍然大悟”,就好像随着电影剧情的推动,之前所有感觉无意义或者不知道意义为何的细节连在了一起,展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你也知道,平时我会写一些文章,虽然看的人并不多,但也有幸经常出现在一些榜单之中。在这里,要感谢大家的理解与不嫌弃。
而就像任何一位码字的人一样,在近两年我也遇到过一些对自己的质疑,或者说的再直白点,在看到跟我同期进入这个领域的朋友已经所剩不多、有所感慨的同时,也在某些时候羡慕这些仍在坚持,并且数据很好的朋友,也有那么几个瞬间,我也在考虑是否放下自己的坚持,去转而投向另外一个、自己也有能力做到的方向。
“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还是“观众老爷们喜欢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就行了”呢?
因为隔着文字,我并不知晓你内心的想法,以及你会怎么选。但后者,是现在较为主流的方向,或者说,它也已经逐渐因为“多数人都在这么做”而被我们贴上了“这就是正确的方向”这个标签。
当然了,这两个其实也没有什么对与错,唯一有的区别,就只是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不就是一个能赚钱,一个不能赚钱吗?”
确实,从客户出发,不断满足客户老爷的内心诉求,确实会带来好看的数据、源源不断的流量;坚持自己多半比较“凄凉”。但我想说的不同,并不仅仅只是这些。
在之前写过一部专栏,里面聊的是关于“持续力”的内容。其中有一篇说的是,对数据的看重,会让一个人变得十分敏感与焦虑,甚至于数据持续不好的时候,会对自己有很多的怀疑,接着慢慢的连打开电脑看阅读量与构思自己的文章都不敢了。
可能你会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但为了避免不好的结果出现,我们真的会选择“不去做”。
而现实生活中,即便是走路与骑自行车也是我们努力了很多次、摔倒了很多次才学会的,那对于没有多少创作积淀、又带着发财梦的朋友来说,“思考观众老爷想什么”就成了一个捷径。
你也知道,人与人并不相同,即便是面对面坐着聊天,也都是我说我的看法、对方说对方的想法,只会在比较少的时候能产生相互的理解与认同。
于是,“思考观众老爷想什么”,并付诸行动的行为,就多少有些“投其所好”了。
当然,“投其所好”本身并不是一个满含负面的词,只是在某些时候,确实并不能带给我们比较好的影响。
就比如,如果我们为对方购买礼物,只是刻意讨好的违心之举,那最多只是损失一些金钱、事后骂几句也就完事了,可刻意地去思考“观众老爷想什么”,并且想要竭尽全力的写出符合他人内心诉求的文章,其实就相当于我们要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要违心的说出一些话,甚至于“只要观众想要,我就去夸赞那些我讨厌的人”、“只要观众喜欢,我就可以去挑战人性与道德的底线”。
虽然金钱对人有诱惑力,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一块圣洁不能被污染的地方,每个人,其实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真正优秀、真正被人喜欢、真人被人接受的人,也都不希望自己最终放下坚持,去成为那个曾经讨厌的人。
所以,当我们选择压抑内心的真实,去屈从于某些东西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恨自己的。
不过,让我们难受的原因与让我们开心的原因往往是不同的。
就好比,我们是一个性格急躁、雷厉风行的人,但无奈遇到了一个慢慢吞吞的工作搭档,所以每天在工作中都会因为性格不合而闹出一些不愉快。可每当我们带着不愉快回家时,又总能从已经准备好的饭菜、另一半的拥抱,以及整洁的环境中感受到爱与温暖,从而缓解了内心的不舒服,有动力继续面对与自己性格不合的同事。
这时候让我们产生不开心的原因是:我没有学会与我的搭档和平相处;让我开心的原因是:我感受到了家的爱与温暖。
虽然这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循环,可某天家的温暖降低了或者冲突积累太多,远超家的承受能力时,这种平衡不就被打破了吗?
而一些选择“投其所好”的朋友,也会因为收益与数据持续增加带来的愉悦,逐渐忽略掉了一开始的难受和挣扎。
接着因为这样的经历,他们便在内心中也认定了“这才是正确的路”,再接着便会继续渴望关注、继续挖空心思的去成为那个“观众老爷喜欢的人”、继续压抑真实自我去写出“观众老爷喜欢的内容”。
但最终,他展现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写出来的内容也并非自己所想。
虽然收益会冲减掉内心里的一些不舒服,可就像刚刚那位朋友一样,只要不解决自身的问题,那难受就会一直存在、精神与心理层面受到的负面影响会一直存在、难受爆发的风险也会一直存在。
更何况,一个奋力讨好他人的人,又怎能收获快乐呢。数据与收益的增长,带来的只是一些宽慰罢了。
而选择前者,虽然也会经历一些苦,但因为每次都是在做自己、每次也都在努力地做好自己,所以随着积淀的增加,反而慢慢的就能找到“自己喜欢”与“被喜欢”的结合点。
那个能逗很多人开心的小丑,也是因为活在他人的眼中、也是因为只考虑别人,不去考虑自己、也是因为鲜少为让自己开心,而做些什么,所以才总是开心不起来的。
被人喜欢与刻意讨好,虽然在某些时候类似,但终究是不同的。
而大概便是因为越来越多朋友意识到了“刻意讨好”并不好,所以才衍生出了“小丑竟是我自己”这句话吧。
没有几百万文字的积淀,确实很难写出自己喜欢,同时也被人喜欢的文字、没有长时间的自我修炼,确实在遇到心仪的人时,会因为缺乏吸引力,而被迫使用讨好。
但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东西,即便短暂拥有也最终会失去,所以何不走慢一点、走得踏实一点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