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六)

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篆、隶是古体,现在作为传统书法还有它的艺术性,许多人还在研究和创作,但从字体演变来说,它很早即过时了,东汉以后就很少在实用。草书过于简化,结体变得简单和符号化了,加上草写不易被人们认识,故不大适宜实用,更不便为大多数人认识,且难度很大,也不容易普及。

目前大量使用的是行书、楷书。在日常书写时,由于楷书点画要求严格,写起来又慢,故在实用书写时,往往不写严格意义上的楷书,但作为书法学习者来说,又是必须练习的一种书体。通过练习楷书,掌握书法的结体和用笔的基本规律。

而对行书来说,不论从艺术或实用,都是在普遍书写的一种书体。这是因为行书这种书体,最适合实用,又具有艺术性,所以为书家喜爱,又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行书具有楷书的基本间架结构,又有草书简洁流便的行笔和线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率意表情,生动流畅,富有艺术气质,书法家和群众都喜爱它。

行书的这种特点和艺术素质,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他们以为学习行书是比较容易的,掌握起来较快,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于是临摹了几天范帖,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开始创作行书了自然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也不符合规范,更谈不上艺术性,只是乱涂乱抹,自以为是,无风格神韵可言。

有些人则只专心临摹范帖,态度也很认真,下的功夫不少,但因为不懂得行书创作规律,所以创作时虽可做到几分像范帖,但不能运用学到的传统技法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来。这都是由于认识和方法不对头,越写越陷入困境,走入歧途

欧阳询《千字文》

扫以下小程序不占空间免费收看国学大师讲座

《宣和书谱·行书叙论》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行书这是说,隶书成为古体字以后,隶法已经过时,楷书过于拘谨,而草书又过于奔放,介乎这两者之间于是产生行书。行书兼有楷书的,称为楷行书,行书兼有草书的则称为行书或行草。可见,行书是吸取楷书、草书而形成的一种书体,或者说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书体称行书。

这种书体,没有严格固定的结体,虽有楷书的成份,但结体更加省略简洁,写法更加简便,吸取了草书的简捷结体和使转连带的写法。如果楷书成份多,接近楷书的称为楷行书;接近草书,草书成份多,则称为草行书。这种行书体的出现,最早也是因实用的需要而来的。

行书既然是这样一种书体,其结构、笔法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有接近楷书的行书,如欧阳询的《千字文》,结体虽是楷书结构,但属行书用笔,它不似楷法那样逆笔停顿,收笔顿挫,而是顺笔而入,行笔连带,虽有所停顿,随即迅速收笔或转笔连带,这是行书行笔的特点

颜真卿的《江外帖》也叫《湖州帖》(图2)

有接近草书的,草书成份多,楷书成份少,即是行草书如颜真卿的《江外帖》,帖中云:“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与拯,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真卿白。”(图2)又如宋代米芾《张季明帖》,帖中云:“余收张季明帖云,秋(气)深不审气力复何如也,真行相间长史世间第一帖也。其次贺八帖,余非合书。”

这两帖都是草书成份多,许多字都是草书结体,如《江外帖》中的“最、年、诸、州、并、此、书、心、然、安、耳、真卿”等字,均是草体和草写。

米芾行书《张季明帖》

米芾《张季明帖》中的“气力复何如也”(如上图),连续运笔,线条连贯,一气呵成,可称“一笔书”,全是草书连绵笔法,而结体则基本保持楷体

还有一种行书,以行楷为主,偶然渗进草书,形成行书草书的鲜明的变化,早期的行书常出现这种写法,如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

王羲之的《孔侍中帖》、《丧乱帖》就是这样,其“奈何”、“不知”等字(上图)都属草书的写法。

又如《孔侍中帖》中的“后问”(上图)等字也都是纯草书写法。这种行书形式,行草书相间,显得对比鲜明,有轻重节奏的变化。

还有一种行书,楷行书间架中带有草书结体和写法,如王羲之《兰亭序》字体中的连带和省笔的写法。这可以说是一种较标准的行书体。

所以,行书虽然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但是,在每个书者来说,又有自己的写法,或偏楷体,或偏草体,或楷行并用,或行草并用,或较标准的行书体。行书具体写法中的这种变化,是与每个时代的时尚和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对行书的理解和对书法艺术所下的功夫分不开的。

刘熙载的《艺概》中说:知真草者之于行,如绘事欲作碧绿,只须会合青、黄,无庸别设碧绿料也刘熙载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真、草、行三体的关系,犹如绘画中的碧绿色,只须合青色、黄色即会出现碧绿色,不必专门设一种碧绿颜料。换句话说,刘熙载认为写行书,只要精通楷书和草书两体,融合在一起写即能成为行书,用不着专门学行书。这话从理论上说自然合理。但在实践上说,两者结合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且楷书和行书在结体、用笔上毕竟不同,有很大差异,也需要变化,并不能将楷草两体机械结合即可成行书体,故学行书不论在结体和用笔上都需要独立进行练习和研究,才能写得好。当然如果学好楷书和草书,学好行书就会快得多。

张怀在《六体书论》中讲到真、行、草书体的特点和趣味不同时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真书即楷书如立,即严肃而处静态。草书如走,即比较快速,处在一种动态。行书贵行,行则不同于立,也不同于走。行不同于走的速度,徐徐而行,即笔毫常处在行动的状态,起收笔无停顿很久的动作,意到即动,或连带,或提笔萦带,即上一笔和下一笔起收笔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或实或虚的联系。

米芾行书《张季明帖》

同时,在结体上又具有草书的简便结构,把楷书中重复笔画加以省损,又加上连带变形等方法,加速书写的速度,这就造成行书之行的特点。趋变适时,行书为要它利于实用,又能在艺术上减法尽意,动静结合,虚实变化,形成节律韵味。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比楷书放纵,比草书又收敛,有静有动,有繁有简,意趣无穷。

行书的结构和连带运笔使线条构成各种艺术形态,是便于艺术创作的一种书体。充分理解和认识行书的特点,是我们写行书的首要课题。只有对行书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书写时才能掌握其结体与笔法的特点和创作的要领。

(0)

相关推荐

  • 硬笔行书有哪些特点以及用笔技巧有哪些?图文详细说明

    111 转自今日头条:保定刚子,版权归原作者. 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来的一种书体,相传为后汉颍川刘德升所创.但它又不同于草书的符号化,比草书容易认读,一般能识楷者认读行书也没有障碍.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 一 百零七)

    米芾书<三吴诗帖> 临帖之所以会边临边忘,原因也正在于读帖不深.我们很多人,临帖前几乎都不读帖,依葫芦画瓢,敷衍了事.临帖之事,开卷释然.闭卷茫然,想必是多数人都曾有过的体会. 所以,拿到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九)

    尊重经典.崇尚法度(以古为师,对古法的深刻认知). 学书有五个境界,明.新.深.通.化. 明:明白什么是书法,写字与书法不一样. 新:自己对书法的理解.看法.要在古人的基础上有别于古人. 深:理解要深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八)

    一幅书法作品犹如一幅画,有色之处是画,无色之处也是画;同理,有字处有结构,无字处也有结构.有字之处,谓之"黑",无字之处,谓之"白",处理好通篇黑白关系,是章法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七)

    取先人笔法之精华,加以创新而变通.无论什么时期,先人的笔法永远都是后人创作的基石.当下书坛,书家们在创作中更多强调的是艺术性的创新,但"千古不易"的笔法规律依然遵循.笔法在具体的作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五)

    首先,学行书宜自晋人入手.为什么呢?因为行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古人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是说,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学习者也只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四)

    内容与形式是艺术创作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艺术创作中,把内容放在主体的观点占大多数;而把形式作为艺术创作至为重要位置的观点也同样影响很多艺术家. 情感与形式的表现是所有艺术中最根本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三)

    临帖是每一个学书法者不可缺的功课,如何临帖是学书者都想急于解决的问题,而刘文华老师认为,在此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临帖是在临什么.他说,我们入门学古人的时候,就是把古人的规矩摆在了桌面上,临帖就是学规矩,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二)

    在笔法技巧中,运笔的速度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技巧之一.笔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快与慢的问题,它与所要书写的墨色.字体,所要表现的风格.节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笔速本身既能完美地表现这几个方面,又要受到这几个方 ...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一)

    很多人准备国展作品,花了很多心思.其实,准备作品是有诀窍的.实地看过评审的人就会发现:首先是很多作品打包成卷,然后一张一张的由工作人员掀开,那么这里面的窍门是什么呢?因为作品都很长(大),所以评委坐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