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王月东//我的创业史(一)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我的创业史
(一)
稷山 王月东
现在的年轻人挣的多,花的多,只顾眼前,不考虑后果。真正到了事情下面,干手粘不住盐,两眼抹泪,后悔莫及。但愿此文能抛砖引玉,教育后辈。
本人生于1960年3月20日,20岁当代理教师,40岁转为公办教师,2020年3月20日退休,教育战线奋斗40余年,一生没有辉煌的历史,干过20年小学校长,10年联区工作经历。退休之后,到了休息的年龄,想将自己创业的经过总结一下,我做的三件大事主要就是一次盖房与二次买房。
一、1985年村里盖房
我结婚时住的是两间南房,一个土炕,一个锅头,里面就没有多少空间了,满意的是中间还能放张小桌,亲戚来了有吃饭的地方。我的一双儿女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那个时候一家人就是一个炕,春夏秋冬,不管冷热,都是在炕上度过。冬天寒风呼啸,早上,透过不密封的玻璃,被子上落下一层尘土,但一家人在温暖的被窝里舒适地睡着,也没感到多少凄凉。我那时在村里当民办教师,几年求学之路,最后回归山村,心里不免有点失落感。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没有学过英语,在补习班准备高考时,开始英语只是参考分,后来全部计入高考分数,这一下为我的求学路画上了句号,英语成了我高考路上不可逾越的鸿沟,最后一年从稷山高中理二班高考结束后,我返回山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那时候每年工资300元,按年计算,每月不到30元。收入全部归入家里账本。后来出村到了柴家庄小学,每月工资40元左右,每月除过家里开支所剩无几。
在柴家庄干了5年,那个时候弟兄几个还在一起,老二在焦厂上班,每个月上百元,老二媳妇眼睁着白花花的票子进入大家庭,感到不公平,要求分家。父亲没有给我分饥荒,只是交代我,在柴家庄这几年的工资不用上交了,分家的锅灶由我自己购置,我记得我购买最大的物件就是风匣,花了30元,快顶我一个月工资。那时候儿子、女儿均已出生,全家人就靠这几十元生活,幸运的是地里的粮食绰绰有余,除过口粮,还能出售一部分补贴家用。一家人就这样勉强维持生活。
89年我来到薛家庄小学,工资五六十元,孩子们跟我上学,基本没有费用。村里人笑话我,我一月工资还不够他们的烟钱。那时候我已经近3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干的这代理教师,工资不由自己掌握。常听人说,36岁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节点,是一个不平凡的坎儿,所以我决定35岁盖房,36岁啥也不干。于是提前想办法攒盖房子的钱。95年正月开始盖房,那个时候时兴预制板房,因我家背面面临高坡,怕撑不住,于是破天荒盖起了砖窑。花费近一万余元,父亲资助了我2千元。凭我平时的日积月累,盖房时钱已赚够。
我天天跟在大工后面提砖送灰。大工笑我在监督他,其实我只不过是想多干点活而已。没有像别人那样一边盖房一边借钱。一月100元,也得10年才能攒够,我也不知道咋挣得,不过因家在山村,家里喂过猪、养过牛,也可以补贴家用。开始住窑洞,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看自己。现在不同了,平时孩子们在县城上学,暑假回到村里,住在那冬暖夏凉的窑洞里,再也合适不过了,外面太阳炙烤着大地,耀的人睁不开眼睛,浑身汗流浃背,进了窑洞就有一中清凉的感觉,不用空调,没有电扇,躺在床上,不冷不热,叉开大腿,舒服地睡自己的大觉。
稷
山
文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