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

夏天天气热了,到酒店吃饭,酒店就会开空调,凉凉的风由上向下吹,很快就感到一身的凉爽。

有此有个小朋友问我,为什么冷风由上向下吹?而不是由下向上吹?

我说:“冷空气重,热空气轻,上面吹冷空气,冷热之间上下对流,很快整个屋子都凉快了。”

“什么是对流?”

“就是热空气向上升,冷空气向下流!相对的运动!”

小朋友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吃饭时开始斟酒,朋友一点也不喝,我问身体咋了?

朋友说,只要一喝凉啤酒,必然会拉肚子!

我说:“你肠道有寒,是不能喝凉的东西!”

“但我又感到心里发热,总想喝点冷的东西,喝点心里就踏实了,不烦躁了!”

“这是上热下寒,上面心火重,下面肾阳虚,肠道有寒!”

“人体为什么不能寒热对流呢?”刚才问问题的小朋友问我。

是啊?人体内也应该寒热对流才对,只有寒热之间能够形成对流,那样热的地方就不会长期上火,寒的地方就不会长期寒凉!小朋友的一句话,让我沉思了很久,也明白了人体寒热错杂的病机。

在人体,心脏属离卦,主火,就好比天上的太阳,肾脏属坎卦,主水,为寒水之脏。

夏天天气炎热时,人站在树下,会感到丝丝凉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土地中的水分,被树干吸收,通过树叶向外蒸发,降低了太阳光的温度,所以感到凉爽。

在人体中,也是如此,正常情况下,肾水借肝气的升发,向上升腾,来济心火,人就不会感到心火亢盛,心情烦躁。但是当肾水亏虚时,心火没有肾水的制约,就会亢盛,人就会心烦,想吃冷的食物,凉的食物。

夏天我们游泳时可以感受到水温比冬天暖和,这是因为太阳光的照射使水温升高了,地下的井水因为没有太阳光的照射,所以凉丝丝的。

在我们人体也是这样,心火通过胃气的下降和肺气的敛降,能够下行入肾,我们下半身就会感到暖和,如果心火不能够下移,我们人体下半身就会感到寒冷,吃凉东西就会不舒服,就会拉肚子,就会双腿凉痛。女性朋友就会月经不调,就会痛经。

想明白这些道理,我们治疗上热下寒的疾病就会有办法了,就好比降井水放到太阳下晒晒一样,只要将人体的心火向下引,自然就能使下面暖和起来。

患者,刘某,女,35岁


痛经3年,患者3年来,每次月经小腹部疼痛、发凉,疼痛厉害时面色苍白,身体出冷汗,几乎晕厥。服用桃仁、红花、益母草、当归、延胡索等活血化瘀之药无数,服药当月病情稍稍缓解,下次来月经依然疼痛。平时心情烦躁,焦躁不安,喜欢吃冷饮,自述吃冷饮后感觉心中稍稍平静。

本人采用附子、艾叶、小茴香、紫石英温暖下焦,栀子、生地清理上焦,配以川牛膝引心火下行济肾寒,柴胡升发肝气,引肾水来济心火;当归尾、延胡索化瘀止痛,调理一周就治好了,半年后随访,未在复发,心中烦躁也大为好转。

这个病人的治疗,就是采用了引火下行,寒热对流的办法。

人体的疾病,在自然界中均能找到对应的治疗法则。

许多病人长期腰腿发凉,看中医,中医就会告诉他,“你肾阳虚,体内寒湿重,要吃补肾火,散寒除湿的药物!”

这样的药物一吃就见效,吃完了过不了多久,又寒了!再吃,又过不了几天,又寒了!治病就像在搞拉锯战,没完没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人体的寒就这么多!

这个问题想通了,你的寒就算彻底治好了!想不通,就会永远处在补火散寒的拉锯战之中!

前面我们讲过,人体下半身的寒是需要肾阳来暖的,而肾阳的来源则是心火!

生活中有句话我们都知道,就是“救急不救贫”,贫穷不是一时的救济能解决问题的,脱贫是关键!让贫穷的人自身创造财富,这样才能脱贫!

“授之以渔”远远必“授之以鱼”重要!

补肾火可以下焦虚寒,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何是自己的肾阳不易虚衰,是很有学问。

在自然界中我们都知道,火向上炎,水向下流,这是事物的特性,所以人体最容易出现的也是火向冲,寒向下渗。要想使自己的下焦寒邪不重,就得使水向上流,火向下移……

水向上需要肝气的升发,所以人体要心情舒畅,需要亲近大自然,借大自然树木的调达之性,使自身机体的肝气保持舒畅,这样肾水才能上济心火,心情才能不焦躁;同时少熬夜,熬夜容易伤及人体的肾阴,肾阴伤了,不足了,肝气再调达也没有用,也无法济心火。

火向下移需要借肺胃之气的下降,很多时候,我们饮食不规律,心浮气躁,均会影响心气的下移,不能下交于肾。可以看看凡气定神闲之人,很少会出现上焦火重,因为上焦的火被肺气收敛,向下移行,温暖肾水了,充养肾阳了。

五味养五脏,饮食之味过偏,也会影响人体气机的升降,寒热的对流。

比如辛味入肺,过食辛辣之物,会导致肺气宣发过度,影响心火的下交。同时按照五行相克理论,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过食辛味,导致肺金过亢,克制肝木,肝木的调达之性受到抑制,也阻止了肾水上达济心火,所以过食辛辣之物,不仅影响心火下移,同时也影响肾水的上升。

这样的患者很多,经常咽喉肿痛,平时饮食无辛辣之味则无以下咽,同时经常出现腰酸腿软的现象,通过服用小柴胡颗粒配六味地黄丸,就能缓解病情。药物治疗虽能取得一时之效,但生活习惯不改变,则永远难以治愈。

农村有一句土话:“病号不忌嘴,大夫跑断腿!”说的就是这个理。

辛辣之味的作用是发散,酸味的作用是收敛,因此,如果经常使用辛辣之味的人,平时不妨多吃点酸味食物,借用酸味来收敛肺气,这样对身体是有利的。

对于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心肾不交的病人,除了吃药,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养生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只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方法有很多种,下面介绍一种很简单的办法,只要坚持练习一段时间,上热下寒的病机就会转化,你的心情也会慢慢平静下来。

方法很近简单,患者正坐,双腿自然下垂,慢慢吸气,慢慢呼气,呼气时想着你的双膝盖,感到体内有股热量慢慢向下移动,这样持续十来分钟后,你就会感到膝盖发热,有关节炎的病人,就会感到膝关节很舒服,在向外散凉气。

女性痛经的患者,平时经常这样练习,就会感到小腹部慢慢发热起来,痛经的病也就慢慢好了。

大家可能会问,这是什么原理?

其实这就是通过调整呼吸,通过肺的敛降,将人体的心火向下引导,用自身的热来散自身的寒邪,这不仅仅是治病,更是强身健体的妙招,因为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仅是散下焦的寒,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火的下移,补养亏虚的肾阳,肾阳不亏虚了,下焦自然就不寒了。

通过这样练习,心火下移之后,可以使浮躁的心情宁静下来,不仅仅治疗了疾病,人的处事心态也会发生变化。看问题也会长远一些,正如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静了,思想就远大了!

有些人,长期心情急躁,让他这样练习,一时可能无法适应,可能找不到感觉,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可以采用“金鸡独立”的办法,所谓金鸡独立,就是一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双手自然下垂,双目轻闭,站立3-5分钟,一脚站毕,换另一只脚,每天两次即可。

何许有人会问,金鸡独立为什么能促进人体寒热对流?

如果你自己亲自站立几次,你就会发现,一只脚站立时人体容易出现不平衡,这就要求人的思想集中到小腿和脚的部位,为了保持独立的姿势,人体的能量就会向下移行,心火就能下交于肾,这就达到了目的!

不仅心肾不交的可以练习,肝阳上亢,血压升高,头胀痛、头昏的患者也可以练习;经常腰酸腿软的患者也可以练习。

为啥呢?气血下行,人体下焦就会得到补养,肝阳上亢就会得到抑制,肾虚也会好转!

曾经有位患者头昏头痛,血压基本正常,西医诊断为脑供血不足,静脉给药,使用丹参注射液一周,分毫无效,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病情加重,找到我后通过切脉,发现患者气血向上涌,为下焦肝肾亏虚,虚火上冲所致。

建议病人服用中药,可对方不太相信,于是告知采用金鸡独立的办法,每脚站立半小时。患者练习后当晚头痛大减,练习一周后,病愈十之八九,而且腰酸的毛病也好了很多!

上面谈到的这些都是“术”,也就是治病的方法,方法有很多种,但必须明白方法背后的意义,指导思想是什么?疾病的病机是什么?“术有千万,理为第一”,明白了理,很多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

永远要相信一句话,任何疾病的产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找到对应的治疗法则!

上热下寒到底还可以怎么调理?

如果你出现了口腔溃疡、口干口臭、牙龈出血、长痘痘、眼睛红肿、嗓子疼、胸闷烦躁等等问题,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用俩字概括:「上火」

兵来将挡,见招拆招。既然上了火,那当然是想尽办法「下火」。去火药、绿茶、苦瓜、菊花、莲子心……总有一个法子能搞定当下困扰你的症状。

不过,有这么一类人,虽然常年上火不断,但同时又会表现出很多虚、寒、弱的症状,尤其是身体的中下部。

而且呢,这类容易上火的人,越是用性寒凉、味苦涩的清热泻下之物「灭火」,虚寒的表现越会加重。哪怕是心烦气躁,就贪了两口水果、一杯冷饮,可能痛经、拉肚子等等问题都会跟着找上门来。

如果你被这样的怪现象纠缠许久,那么就该考虑考虑自己是不是变成了传说中「上热下寒」的体质。

「上热下寒」到底是啥?

在中医的概念里,人体内的气血阴阳运行有如自然界天地的循环一样。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

正常情况下,心火借助胃气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温煦肾阳,人就不会因肾阳不足而畏寒、痛经、腹泻、腿脚冷等等;肾水借脾气的升发,向上升腾以济心火,人就不会因为心火亢盛出现红肿热痛、心情烦躁等问题。

上面描述的这个状态,中医称之为「水火既济」。说白了,就是体内气血阴阳的循环正常,能让该暖和的地方暖和着,该凉快的地方凉快着。

话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明白几分了,所谓的「上热下寒」,其实就是「水火不济」造成的结果。

「上热下寒」的具体表现

对于「上热下寒」体质的人来说,一般会同时出现下述左右列表中的一个或多个症状:

上热:口腔溃疡、舌疮、嗓子疼、牙疼、腮肿、流鼻血等反复发作。

慢性中耳炎、目赤红肿、眼干眼涩、青春痘、甲状腺类问题。

下寒:肚腹不温,经常拉肚子、腰膝酸冷,肤色暗沉,女性痛经,男性阴囊冰冷潮湿,手脚冰凉,特别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

为什么现代人“上热下寒”现象较多?

缺乏运动;

寒凉的东西吃得太多;

经常生气、思虑过度也会造成上热下寒的体质;

天生肾阳不足;

上热下寒最主要体现在这个寒,女人一生要经历的:经、带、胎、产,全部是在身体中下部。

从青春期到绝经期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每月都得跟月经打交道,经期的各种不注意;

还有生育后的女人,调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最容易造成的就是下元的亏虚。

从中医角度来总结就是:“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

本质是脾肾阳虚,阳浮于上,不能温煦下身。上热下寒,引火归元是最佳方法。

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阳气在下部,阴在上部,因为阴是液体,液体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的;

阳气是火,火自下而上温全身。但上热下寒的你颠倒过来了,成了阳在上,阴在下。

张仲景不仅给了我们思路,还给了我们方子,善哉善哉。

思路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岂不妙哉?

我们来看张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法半夏9克,大枣12(擘开),黄连5

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小伙伴们注意哦,煎药时一定要煮了后去掉药渣,把汤液倒出来再煮一次哦。我们要遵循张仲景的思路,这样方子中的药物才可以寒热并行,攻补同施,以达到最大的药效。

我们来分析一下张仲景的方子。

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了炙甘草、干姜、大枣。小伙伴们是不是对这三味药很熟悉呢。对了,这是张仲景健脾养胃药中的三味,还有一味人参。如果食欲不振,脾胃非常虚寒,又不缺银子的可以加入人参3克。

中焦有邪气怎么办?比如湿气比如积食比如有痞块,这时候半夏就派上用场了,半夏的作用就是降逆的,比如呕吐,比如打嗝,它都可以搞定。胃气以降为和嘛。

上面有虚火又咋整?不怕,咱有干将黄连、黄芩呢,这两味药可以把上焦的火清掉,还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块啊结节啊等一切绊脚石扫除。

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药,结果火暂时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啊。

甘草泻心汤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说这个方子治狐惑病。

啥是狐惑病?这么说吧,凡是粘膜系统的病它都可以治疗,尤其对头面部反反复复迁延不愈的各种炎症有奇效。

比如很多人都有的口腔溃疡,比如扁桃体炎,比如咽喉炎,比如口角炎,比如牙龈炎,比如结膜炎,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比如肠炎痔疮,生殖粘膜的病也可以治疗,比如阴道炎等等,甚至对胃癌、肠癌都有一定效果。

对于那些顽固性的口腔溃疡,用了很多清热解毒药也治不好的,这个方子非常好使,让好几个朋友用这个方子治好了多年的口腔溃疡。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张仲景还有两个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法半夏12克、黄芩、干姜、党参、甘草(炙)各9、黄连3、大枣12

生姜泻心汤:生姜12克、甘草9克(炙)、党参9克、干姜3克、黄芩9、法半夏9克、黄连3、大枣12

这三个泻心汤都是治疗中焦不通、上热下寒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的,小伙伴们有没有注意到呢,三个方子用的药材几乎差不多。那三个方子的区别在哪呢?

记清楚了哦:

如果你上热下寒伴随着脾胃虚弱,就用甘草泻心汤;

如果你上热下寒伴随着胃寒,就用生姜泻心汤;

如果你上热下寒伴随着痰特别多,就用半夏泻心汤;

惊叹并感恩于古人留给我们这么好的东西,希望小伙伴们受益的同时也分享出去,让古老而智慧的中医发扬光大。

再叮嘱一下下:一定要改变那些导致上热下寒的习惯哦,不然吃药白吃啦。

如果你像对待心上人一样对待你的脾胃,它岂有不好之理?

[上热下寒]怎么破?

1、适当运动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上热下寒」的体质,除了大家熟知的熬夜劳神、恣情纵欲、饮食生冷、露体受寒等因素之外,久坐久卧、缺少运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

运动不足,经脉的运行自然会逐渐下降,接着会导致阳气生发不畅、郁闭阻塞,该暖的地方又暖不到,「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

针对「上热下寒」体质,可重点练习「摇头摆尾去心火」和「双手攀足固肾腰」两式。

2、泡脚降火

若畏寒、四肢不温十分明显,泡脚便是再合适不过的法子。

用艾草足浴包泡脚,加入适量热水,然后放凉到你能接受的温度,切记别兑凉水,直接泡,水温不够了就直接再续热水。

一般来说,泡脚水最适宜的温度大概是40~44℃,水面超过脚踝大概2~3厘米最好,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

边泡脚边用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搓脚底的涌泉穴,滋养肾水,既能补阳,又不至于让人上火。

3、自制肉桂小米饭

取肉桂6克,磨成细粉;小米150克,蒸至烂熟。食用时将肉桂粉均匀撒在小米饭上,拌匀,当作主食吃。

肉桂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小米可以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两者配合,同气相求,不仅能让上窜的火归位,还能补脾肾、助阳气,两全其美。

4、艾灸

对于「上热下寒」体质的虚浮之火来说,需要用合理的方法把它引到应该去的地方,同时依靠外力驱散积聚在身体下部的寒邪,那么艾灸就是非常合适的选择了。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阳气在下部,阴在上部,因为阴是液体,液体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阳气是火,火自下而上温全身。但上热下寒的你颠倒过来了,成了阳在上,阴在下。

该怎么缓解这种现象呢?直接补阳的话,但是上热很容易显出来。用清热是浪费能源的,因为你清掉了上面的火,下面只会更虚。使用寒凉物质清火(寒性的物质会伤害脾胃),会进一步使得脾胃能力下降,中焦加重堵塞。

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阳气拉回来,即引火归元。

艾灸补肾火能引火归元

补肾火就类似于增加下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部阳气抗衡的力量。肾阳充沛的情况下还可形成自身的引力优势,使上部的阳自动下沉、内蕴,为己所用,而成上阴下阳的泰卦,这就是引火归元。

有人会担心,本来上头已经上火了,用艾灸会不会是火上浇油。完全不必。因为这种火就是虚火,虚火本质就是阳虚体寒,肾阳不足,艾灸是很对症的,可常艾灸涌泉穴。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如果涌泉穴温暖,人体至阴部位得阳而充,阳气充足则引力增大,上部的阳被引就下而归源。所以艾灸涌泉常能让人产生满口甘津,这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的佳征。

这时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上热下寒验方合集

肾为坎卦,其中蕴含真阴真阳,真阳潜于真阴之中。郑钦安认为真阳又名相火、命门火、龙雷火、阴火、虚火等,发而为病,则名元气不纳、虚火上冲、肾不纳气等。肾是主水主封藏的,正常情况下,在水中藏着的一点真火才能平衡阴阳,生发万物。而这一点点真阳就是龙雷之火,如果真阳显露,则为种种疾患。龙雷火显露有两种原因:1、水浅不养龙;2、水高龙游。即肾阴虚虚火上越;肾阳虚,阴寒太盛,一点真阳为阴气阻隔,不能归根。但临床上肾阴虚与肾阳虚并不是截然而分的,阴阳俱虚而至真阳浮越可能更常见。现将几个有名的纳气归肾方类比于下,以求能明了肾之特性与纳气归肾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二加龙骨汤

本方出自《小品方》,在《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下注有“《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本方的突出症状是虚弱、浮热、汗出。因为桂枝加龙牡汤本为治疗虚劳失精所设,而本方更是在下元不足(虚弱)的病机上又有虚阳浮越(浮热、汗出)的表现。

用药上去掉辛温走窜的桂枝,用附子温肾中真阳,龙牡敛浮阳,白薇配白芍和阴清虚热。显然,本方是寒热并用。初学中医者思路很容易局限,认为人的病理非阴即阳,非热即寒,治疗上只会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并用的方剂就很难掌握。其实人的病机是复杂多变的,用药也是灵活变化的,每味药都是一个有自己特长的士兵,就看将军如何布阵。本方中,虚弱、浮热、汗出都是由下元不足引起的,治病必求于本,最简单的思维就是补肾阳,如果本病是虚弱、但欲寐、冷汗淋漓,四逆汤壮肾中阳、驱散阴霾就能搞定。但本病强调了浮热这个症状,而且汗出很有可能是热汗,如果一味补肾阳就会加重浮热,导致汗出加剧,更损肾阳。所以万全之策就是在补肾阳的基础上敛浮热、收汗,标本兼顾。中医水平的提高其实就是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从点对点思维到面对面思维,这个过程会在读书思考、临床实践中慢慢实现。

临床案例:

1、宋孝志用原方治疗中年女性精神病,证见悲伤哭泣、恐惧、心中烦乱、大汗出、双上肢肌肉瞤动,舌红苔黄少津,脉沉细。白薇12g 炮附子9g 生龙牡各15g 白芍15g 炙甘草9g 生姜3片 大枣6枚。

2、易巨荪治疗失眠、心烦、纳差、憔悴,用酸枣仁汤无效,用此方痊愈。

3、肾虚咳嗽:起因不明,咽痒而干、呛咳无痰、入夜尤甚,多为年轻女性、形瘦、面色晦暗、精神差、手足欠温、腰膝酸软乏力、面部时感烘热,舌瘦色淡、脉细尺弱。润肺止咳等治疗无效,本方数剂而愈。肾阳虚偏重炮附子用10g,白薇用5g;浮热偏盛白薇用10g,炮附子用5g。“咳嗽之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

封髓丹

本方最早见于元·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一书“补虚损门”中。“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黄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二两。上药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稀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滤去滓,送下,空心食前服。” 《医宗金鉴》记载其治疗梦遗、失精和鬼交,赞其为“固精之要药”。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的剂量为黄柏1两、砂仁7钱、炙甘草3钱,他对此方甚为推崇“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面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本方的适应症非常广泛,概其病机为虚火上冲,治法为纳气归肾。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此方药少精专,作用方向单纯,是一支奇兵。

黄柏苦寒坚肾,苦味是补肾的,性寒也是补肾的,因为它们的作用方向都是向下、向里收,符合肾封藏之性。砂仁辛温,《本草汇言》言其治“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砂仁能宣三焦一切阴寒湿气,三焦通畅,正气自然归肾,这是我理解的砂仁为何能纳五脏之气归肾的原因。经查阅,好几位医者补肾时喜用砂仁,且有此时砂仁不需后下之说,供参考。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本方苦寒、辛温、甘平相配,阴阳平和,非常精妙,深刻的机理我尚不能参透,只能感慨古人的智慧。

本方能治疗一切原因引起的虚火上冲,不论阴虚、阳虚、阴阳俱虚,但单独使用原方的前提是本虚不重。封髓丹只是一个把浮散在外的气收回来的方子,本虚明显的话需要配伍补虚的药物。根据配伍药物的不同,本方作用范围可以非常广。

临床常用配伍:三才封髓丹:天冬、熟地、党参、黄柏、砂仁、炙甘草。临床上生熟地同用较多,治疗气阴两虚、虚火上越。生脉散治疗气阴两虚偏于中上焦,此方三焦同治,以肾为本,更符合老年人病机。固元封髓丹:黄柏、砂仁、炙甘草、山药。张锡纯谓山药“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润滑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山药是一味流通性很好的补药,能补的进去也能用的出来,封髓丹更是在动力上推了一把,让人体的气机都运转起来了。三高疾病的根本在于元阳涣散,正气推动无力,津液不归正化,而产生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浊物,此方治疗这些疾病效佳。潜阳封髓丹:黄柏、砂仁、炙甘草、炮附子、龟板。下条详解。

潜阳丹

本方出自郑钦安的《医理真传》,砂仁1两、附子8钱、龟板2钱、甘草5钱。

本方的病机为阳气亏虚,阴盛隔阳于外,典型的阳虚虚阳上越。治法为峻补真阳,纳气归肾。

砂仁宣中宫一切阴邪,又纳气归肾;附子补肾中真阳;龟板通任脉,能把浮越之气潜降下来,大补阴丸亦用之;甘草补中伏火。较之封髓丹本方阳虚阴盛更明显,所以着重补阳之力。两方合用强强联合,补阳纳气的作用很强大。

医案:头面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何故?答曰:此少阴之真气发于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镇纳群阴,以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而为浮肿。所以面现青黑,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露,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

引火汤

本方出自陈士铎的《辨证奇闻》咽喉门,原用于治疗阴蛾,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稍快、入腹又不安、吐涎如水。熟地3两、巴戟天、麦冬1两、五味子2钱、茯苓5钱。一说陈士铎得到了傅山的传授,故本方又名傅山引火汤。

本方的病机为下元不足、火不归元,所谓下元不足不仅是肾水不足,更常见阴阳俱虚,凡下虚上盛、下竭上脱、下寒上热等证皆可用之。

熟地为君补肾水,麦冬、五味子滋肺金水相生,茯苓交通心肾,导热下行。陈士铎用巴戟天“取其引火,又足补水,肾中无干燥之虞,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所以胜附、桂也。”有医家在应用时天麦冬同用,还会加少量的肉桂。

引火汤应用指证可参考李可龙雷之火鉴别要点:

1、双膝独冷;

2、来势暴急跋扈;

3、天人相应现象明显,随阴阳盛衰之年、日节律演变,如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

4、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

5、不渴尿多,渴喜热饮。一医家总结应用引火汤的脉象为:按之无力或空虚;或寸浮尺弱,脉形大或芤;脉细按之无力,此为阴阳两虚,多见于素体阴虚,阴虚及阳者。

在此,我体会到肾寓真阴真阳,阴阳不可截然而分,火不归元其实很常见,治疗上也必定是寒热并用,现分析如下:

1、一派热象,不管是夜间烘热、五心烦热等所谓的虚热,只要口渴喜冷饮,脉洪数而有力,就是实热,清热就行;

2、真正的阴虚火旺是脉细数而有力,但这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脉细时往往较无力;

3、有上火的症状,但也有寒的症状,喜热饮,脉细而无力或芤或弱,这在临床上非常常见,这其实就是肾虚火不归元,此时就可以用引火汤治疗,在肾阴阳双补,在浮火收之敛之;

4、一派寒象,脉沉、弱、细微,温热散寒就行。

补肾应当阴阳双补,肾气丸既是为补肾所设,因为滋阴药一味呆补只是死阴,需阳来化,才能滋养五脏。六味地黄丸原是为小儿所设,小儿禀少阳之体,风火旺盛,用六味补其体足矣。如果病人阴虚火旺,“火力很足”,就可以只用六味,本身的火就需要阴来灭,同时火也能化阴,此时肾气丸并不合适。如果病人脉是弱或沉或细而无力,此时补肾就应该用肾气丸的思路阴阳药俱补,但如果病人有上火的症状,需加用敛气降火药,不然火会窜的更旺(此理在二加龙骨汤已讲明,在此重申)。

全真一气汤

本方出自冯兆张的《冯氏锦囊秘录》,主治“阴分焦燥,上实下虚,上热下寒,阴竭于内,阳越于外,斑疹热极烦躁,上喘下泻。中风大病阴虚发热,吐血喘咳,一切虚劳重症。” 熟地8钱(如大便不实,焙干用;如阴虚甚者,加倍用),制麦门冬3钱(肺虚脾弱者少减之),白术3钱(如脾虚甚者,用至4-5钱),牛膝由2钱加至3钱,五味子由8分至1钱5分,制附子由1钱加至2钱余,人参(脾虚甚者,由2、3钱加至4、5钱,虚极者1、2两,另煎、冲水煎,冲参汤服)。

医案:

1、小儿时当暑月,壮热多日、神气困顿、唇舌焦燥、饮乳作呕、五心身热如烙,前医投发散消导数剂,复疑麻疹更为托表。冯氏认为“久热伤阴,阴已竭矣,复为托表,阳外越矣”,投全真一气汤1剂,热退而愈。

2、某男因劳伤发热头疼,咳嗽胁痛,一医认为伤寒,大用发散,1剂后汗大出而热更甚,神昏如见鬼、燥渴、舌黑、身重足冷、彻夜不寐、困顿欲尽、脉细数无伦、胃脉微极。冯氏认为系“劳伤中气发热”,医者认为伤寒大用发散,“更虚其虚,阳气发泄殆尽”,致“阴阳俱绝”,予全真一气汤三四剂,“头颅溃汗如雨渐收,手足心干燥如火渐润而温和,舌黑渐减,精神渐清,饮食渐思,热退嗽止”。

3、一老先生先足病,疼痛不堪,步履久废,医用脚气祛风燥湿之药,久服不效,饮食不甘,精神益疲,脉两寸洪大而数,两关便弱,两尺更微。冯氏从脉象断为“上热中虚下寒”,遣全真一气汤加杜仲10余剂愈。

本方的病机为:脾肾阴阳两虚,上热下寒。相较于上面几个方剂,此方病机偏阴虚阳越。通过一些医案,此方的一些独特适应症为:有大汗或高热等引起伤阴的病史、有些病例全身热象很重、热性病后期、精神萎靡、脉细数无伦、尺脉弱关脉也弱等。

本方名为全真一气汤,目的就是想保全丹田中的真气,冯氏的解释为用熟地、白术专补脾肾,一润一燥用麦冬和之,牛膝、五味子纳气归元,附子通行经络,真阳交于下,真阴自布于上,人参补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足火自息。近代何廉臣:“此为冯楚瞻《锦囊》中得意之方。功在于一派滋养阴液之中,得参、附气化,俾上能散津于肺,下能输精于肾,且附子得牛膝引火下行,不为食气之壮火,而为生气之少火,大有云腾致雨之妙,故救阴最速。”

我个人的解释是熟地、附子补肾中阴阳,人参、白术补脾,麦冬、五味、牛膝引起下行、纳气归肾。此方在治疗内伤疾病时功用与引火汤类似,可以互用,但本方有很多治疗急性温病的记载,这是其一大特色。除了肾,本方还考虑到了脾,肾虚会导致阳气浮越,脾虚也可以导致阳气外散(李东垣思想),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这句话也许不仅可以用在脾胃上,也可以形容肾。全真一气汤先后天并调,双管齐下固护正气,这可能是其能治疗急性温病的一个原因。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烦躁不安,经方解决之道

浅谈厥阴证

我不是很喜欢谈理论,在中医中,理论本身是对临床现象本身的阐述,黄元御,胡希恕每一个名医对厥阴证的阐述都不同,如果你用尽心思也可以自己提出一套理论框架出来。

但是口渴、心中疼热,与手足厥冷并见;时静时烦,得食则呕并见——这样的临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我不想纠结于名词解释,我只想直面临床现象。

我试着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释这种临床现象,下焦脾肾阳虚,患者会出脉微而肌肤、四肢厥冷的现象;上焦有热,特别是肝、心下有热,患者就会出现口渴,心中烦热的现象;由于患者整体上比较虚弱,体内的邪正斗争处于错综复杂的阶段,阴阳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当阳气相对虚衰时,患者就会“安静”,当阳气来复,占了上风时,患者就会“烦”,所以“时静时烦”是厥阴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儿需要区分一下“烦”和“躁”,“烦”是指患者内心的苦闷、急躁之感,但是患者尚且能够自我克制;但是到了“躁”,患者内心的苦闷,急躁已经无法克制,呼之欲出,表现为了外相,例如扭动手足等等,“躁”比“烦”更加严重,也更加难以治疗。

烦是一种内心可以被克制的苦闷,而躁则多不可遏止地投诸于肢体

这个时候需要和“少阳证”进行鉴别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厥阴证非常容易和少阳证混淆,因为两者都有可能出现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但是两者的病性是不同的,在厥阴证中,患者已经很虚弱,阳气虚衰是主要矛盾,而在少阳证中,患者阳气尚足,所以厥阴证常见脉微弱、脉沉迟,少阳证常见脉弦实或脉沉紧,而且厥阴证中,患者经常会出现手足厥冷,少阳证不会。

一般来说,在临床上,手足厥冷,时静时烦(躁),这种极端的情形是不常见的,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口干舌燥与手足冰冷并见,心中烦热与不欲饮食并见,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厥阴证中比较轻的一种,分析下来,依然是肝、“心下”有热,与脾肾阳虚并存导致的。既然有脾肾阳虚,轻一点就“饥不欲食”,重一点就会“食入则吐”。

应对之策

面对这类临床现象,首选的是乌梅丸、乌梅汤。

乌梅丸、乌梅汤是著名的治疗蛔厥证,也就是胆道蛔虫病的方子,又是一个治疗久泻久痢的方子,不过它并不止步于治疗胆道蛔虫病或者久泻久痢,也是一个化解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烦躁不安的基本方。

轻症可以用乌梅丸,对于重症则需要汤、丸并用。

我们先看看这个丸怎么制作(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制作方法,剂量也与伤寒论原方剂量非常接近):

乌梅肉120g 花 椒 12g细 辛 18g 黄 连 48g黄 柏 18g 干 姜 30g附子(制)18g 桂 枝 18g$ 人 参 18g 当 归 12g

先用苦酒(醋)渍乌梅一夜,去核打烂,然后与其他药物混匀,烘干,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服用1-3次,每次一丸,温水送服。;或者粉碎成细粉,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后制成水丸。

若为汤剂,一般而言乌梅取上面剂量的三分之一,其余的药物取二分之一,根据患者病情进退酌情加减,煎水服用。

蜀椒

这个方子中,黄连,黄柏寒凉,可去上焦之热;附子,桂枝,温肾,鼓舞肾气;干姜,蜀椒温中祛寒,鼓舞胃气;人参、当归健脾益气、补血;更用桂枝,温通经脉,使胃气外达于肌部,温煦肌表;最妙是乌梅,酸,涩,平,可以酸敛生津止渴安蛔,这个酸可以抑制附子,细辛,干姜,蜀椒的大辛大热,在这儿起着调和寒药和热药的作用,是一个交通阴阳之品。

这就是经方医学面对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这类临床症状的处理办法了。

部分本文摘自:余浩《从生活小事认识人体的疾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