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式|德西效应
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如果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一些报酬,那么当人们再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和刚开始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和欲望不再一样,很多时候,人们就会忘记刚开始的原始动力,只会注目在那些奖励上面。
德西效应实验
爱德华·德西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选取了一些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被选取的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奖励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第二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自由休息时间,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继续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学生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控制组(无奖励组)的学生相比而言有更多人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实验结果说明:由于外在奖励的原因,第一组对解题的动机变成了为了得到奖励而解题,因此他们的兴趣会衰减的快,在休息时间时就不会有人继续去解题了;而第二组从一开始参与解题的时候就无奖励,所以就与外在奖励无关,但是在解题过程中激发了内在解题兴趣,所以在休息时间仍会继续解题,因为这是内在兴趣驱使。
德西效应与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指的是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而德西效应说的是奖励本身对于“态度”的影响,当人在做一件事情时,会因为外在的奖励措施而影响其内在的兴趣动力。
这两个效应有个共同的故事。一位老人退休后想图个清净,于是就在远郊湖区买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几周倒还太平。可是不久,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年轻人当然高兴,既玩了还能得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打闹起来。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年轻人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打闹。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讲:“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一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从此,老人有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这个故事阐述了阿伦森效应的积极影响,也验证了德西效应的实验结果。原本几个年轻人在那玩耍、打闹,与任何的外在奖励无关,就是发自内心的,愉悦的在那玩。但是后来有了老人的外在奖励后,原本只是兴趣的玩变成了为了得到奖励而玩,心态由此改变,随着奖励的减少,带有目的性玩的兴趣也就衰减了,最后就变成没有奖励就不乐意玩了。
德西效应的产生原因
心理学家们认为,每个人做事情的时候都会存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的是我们去做某个事情是因为我们的兴趣;外在动机指的是我们因为外界的原因或物质刺激去完成某件事情的动力。这两种动因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外在奖励超过一定的限度,反而会降低我们最初对于某件事情的兴趣,从而降低我们的内在动机。
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做一次家务就奖励你十元钱”,或是“如果你考试达到多少分就奖励你买什么”,以为是达到了激励的目的,实际上可能使得孩子只是为了获得奖励而去做、与自身兴趣无关。
德西效应的启示
德西效应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评估等有很直接的价值。
1、企业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必须考虑德西效应,恰当的运用激励程度。激励程度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程度之一,与激励效果有很密切的联系。过分激励和不足激励都起不到激励的效果,甚至有时候还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过分依赖经济手段,崇尚“一切向'钱’看” 的单纯激励手段是产生“德西效应” 的根本原因。
创建并不断深化企业价值观念的影响,只有当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员工的个人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
激励机制体现公平的原则,在严格按制度执行激励机制,言必信、行必果。激励制度必须要和考核制度结合,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2、员工的评估,不仅要看简历、看学历、看过去曾经的业绩,也要分析和评估员工的任职动机。员工的工作动机可以分为直接性工作动机与间接性动机两种。直接性工作动机直接与工作本身相联系,它可以使人们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创造感、趣味感等内感报酬。间接性动机不与工作本身联系,而和工作有关的事物相联系,是人们获得工作之外的外加报酬的动机。所谓外加报酬,即通常的工资、奖金和表扬等,主要满足人们的生理性需要。如果人才觉得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都不尽如人意,即使外在报酬不断增加,也无法达到他的预期,转投他处是必然的结局。
结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去做一件事情的最大的动力乃是兴趣本身,也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缺少了内在动机,他就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索然无味;但是如果你对某件事情非常的感兴趣,你就会发现,即便这件事情在别人看起来非常的枯燥和乏味,你也能从中获得很多的愉悦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