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iOS版的微信朋友圈迎来更新,其中之一是带来了备受关注的“深色模式”,也就是在其他App中常见的“暗夜模式”,而另一项改变就是在朋友圈中添加了一个贴心的小功能“调到还没看的位置”。据了解,这项功能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应对用户刷朋友圈刷到一半退出,回来再度查看时必须重头刷起的情况。但随着这一新功能的应用,朋友圈中将有非常显眼的“调到还没看的位置”标识。尽管有声音表示,这一标识或许会干扰到用户的使用习惯,但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微信在朋友圈所采取的这种看似细微的改变,却或许是解决社交网络时间轴问题的新思路。大家其实不妨回想一下,第一次进入博客型社交网络平台时所见到的场景。早期无论是博客、论坛、贴吧,或者是QQ空间,内容排列所遵循的正是开发者与用户都很容易理解的“时间顺序”,也就是最晚发布的内容会呈现在最前面,稍早发布的内容会被后续更新不断压下。这种“倒叙”模式也符合传播所追求的“时效性”,虽然某些单独的发布内容看上去好像不知所云,但只要顺着时间轴查看,也比较容易去梳理清相关事件的发展脉络,因此整个发掘的过程也相当简单而有趣。但很快,时间轴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以微博为例,在一天24小时中无论是你还是所关注的博主,都不可能每时每刻均在更新内容,通常凌晨2点到5点,甚至于工作日的整个白天,用户更新博文的频率都会大幅降低,毕竟这时候大多数用户还有自己的学业或工作需要完成,因此可能会出现这类时间段用户再怎么刷新,也很难看到一条新推文的情况。但是到了晚上7、8点的“黄金档”,又或者是周末及节假日,用户的空余时间增多,更新内容的频率也自然就随之攀升。此时也就进入到社交网络活跃的高峰期,可能仅隔1秒的刷新就能收到大量新鲜的推文,但这些来得又快又急的信息流中,往往就会有那么一部分可能被用户忽略。对于平台方来了说,考虑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显然不可能白白放过高峰期间的丰富资源,同时又眼巴巴的看着低谷期用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于是乎,乱序排版也就出现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早在2012年开始微博陆续进行改版,原有的时间轴顺序也不知不觉变成了乱序智能化推荐。在2016年就有媒体爆料称推特打算引进“算法时间线”,这将标志着传统按时间先后发布的顺序将不复存在,紧挨着最近更新博文内容的,可能是几天前其他博主上传的内容。至于新的乱序时间轴的排布依据,平台通常给出的答案是根据大数据推算出的“用户的喜好”,且官方往往会号称此举有利于同质化和低质量内容的下沉,避免其刷屏,也能更好的过滤掉垃圾与营销内容。这样的做法无疑为平台带来了很大的改变,用户无论何时刷新微博或推特,都有机会看到丰富且重复率更低的内容。但缺点则是容易让用户感受到时间上的错乱感,毕竟乱序表达用在电影和小说中虽然会起到增添悬念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的社交,显然并不需要那么多突如其来的未解之谜。所以时常也能看到有网友抱怨这种排序方式给自己带来了认知上的混乱,尤其是当他们早就适应了时间轴顺序后,可能很少会有人会注意到字号偏小,颜色偏淡的发布时间标志。除此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表示,仅从他们的使用体验来看,经常被算法推荐到首页上来的内容并非完全基于“用户喜好”,而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广告或者软营销内容,因此当时这部分用户为了避开乱序排布,而选择使用微博国际版。或许是察觉到用户评论风向的转变,如今的微博中已然可以通过关注分栏中的“最新微博”回到正常时间轴展示。从顺序到乱序,再到如今的兼容模式,社交或者资讯平台似乎依然很难把握住顺序与乱序之间的尺度。但此次iOS端微信朋友圈中新增的“跳到还没看的位置”,则给内容的排序模式提供了新选择。包括微信在内,这些社交平台在排序模式上一点一点的改变,无疑也是在向外界传达,其对完善用户体验的改进和努力并没有结束。我们还是愿意相信,技术的问题终究能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未来在相关技术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各社交平台在诸如内容排序等细节上也能做到更为贴心的“千人千面”,并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8K摄像功能背后,并不只是简单的数字提升。
索尼电子的对于手机业务无疑利好,但改变可能还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