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今日处暑
2021年8月23日5时35分
处(chǔ)暑(shǔ)
这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民间说
“立秋不是秋,秋在暑后头”
处暑三候:一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诗云:朝辞秋虎夜乘凉 处暑禾田始换装
【预告】明天说说如何读《太极拳论》,并继续三大名家解读及投票活动。
《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互艮为鹰,为鸟。艮覆震为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段话是说,处暑这一天有一个自然现象,鹰在捕捉到鸟之后,并不是自顾自地吃,而是先把鸟整整齐齐摆在窝前,犹如祭天,然后再进食。而且,鹰不捕食正在孵化后代的飞禽,所以可以称之为有义。
《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乾为天,伏坤为地。乾于后天八卦位居西北,肃杀之地,故曰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这种肃杀之气,在进入处暑第二候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知出来了。
《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爻动,乾变为兑。兑覆巽,巽为禾。兑伏艮,艮为成,故曰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瓜粱之属皆禾也。成熟曰登。”登,包含稻谷登场开始加工之意。
孙思邈《养生》曰:“肝心少气,肺脏独旺,宜安静性情,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毋冒极热,勿恣凉冷,毋发大汗,保全元气。”
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处暑
运:主太阴四气。
时:配足少阳胆相火。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转头左右举引,就反两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风湿留滞,肩背痛、胸痛、脊膂痛。胁肋髀膝经络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少气、咳嗽、喘渴上气,胸背脊膂积滞之疾。
《灵剑子》导引法
处暑时节,天地间的阳炁(气)趋向收敛,天气由热转凉,阳炁(气)逐渐下沉,阴炁(气)逐渐上升。人体内的阴阳之炁(气)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此时需要顺应天地阳炁(气)的内收,同步贮存体内阳炁(气),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
然而,在火运反转为金运,天气由热转凉的变化中,常人存在调节适应期,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床,白天不爱运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的“秋乏”现象。因此,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别注重睡眠的质量,积极调整睡眠时间,以适应节气的变化。应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以前入睡,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并保证早睡早起,晨起后适当运动。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缩短调节适应时间。
对于常人而言,处暑养生的重点在于调整睡眠。中医理论认为,睡眠和清醒是一种自然的功能状态,完美地体现了人体阴阳的动静交互调整,而修身学则认为,睡眠与清醒之间存在着“中气以为和”的区间,上坐入静修定,阴阳和则两仪静,就能将这两者高度协调,调适在得一、统一和守一的最佳状态中。
昼夜阴阳的消长,决定了人体需要保持睡眠和清醒两种自然状态,否则就无法适应昼夜的交替出现。在清醒的时候,人体为阳炁(气)所主宰,一旦进入睡眠,就被阴炁(气)所主。生命在天道自然法则中,只有先顺应天时,治人事天才能实现突破与超越。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指出:“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阴阳两种能量在日度周期律中存在着交替变换的规律,人类的睡眠与清醒这一对阴阳转换,受制于天道阴阳能量的日度周期律制约;人类的睡眠与清醒规律,与天道阴阳转换规律具有同纪性,所以只有顺天应人,才能具有良好的生命活力。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首先要在睡眠与清醒这两大生理现象中恪守这一法则。
从生命的营气和卫气能量运行角度进行分析而言,人体睡眠与清醒之间的变化是建立在营、卫两气运行的基础之上,其中又以卫气的运行最为关键。营气指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正能量,卫气则指行于脉外和体表具有保卫功能的正能量。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这里的“止”,是指进入睡眠;“起”,则是指清醒起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卫气运行到阳气旺的时候,人体就清醒了;反之,则会进入睡眠状态。
依据生命的气运规律而言,顺天应人则要尽可能做到亥时(21~23点)入睡,早晨卯时(5~7点)起床为宜。入睡前用热水泡脚,或做足底按摩,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起床之后,体质偏虚寒的人,可含嚼几片生姜或者一片炮附子,对促进身体阳炁生发颇有益处。体质偏实热的人,早上则以冷水冲洗一下头顶,有利于阴阳平衡。
古圣先贤在修身的实践中发现,养生与修身方法中,子午这两个时辰的度与数极为重要。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呈翻转性变化,常人在子时必欲静卧,以候气复,午时应当小憩,静候阴生。
现代科技从物相领域的研究中发现,夜间0时至4时,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中午12时至13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容易疲劳的时间。另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之道。修身实践者,则应当上坐,运用得一法的“中气以为和”原理,把握住翻转性替换中的主动权,因此也就诞生出修身求真“子午功”的方法论。修身求真实践者应当在顺应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超越,高质量地把握住子时与午时变换的原理,更有效地顺天时而化内境。
足少阳胆经的路线从腰到小脚趾。中医讲:“十一脏腑取决于胆。”胆经瘀塞,会出现腰痛,腿痛,脚痛,全身疲乏等证。如果出现这类情况请找养生师,针对当地气候选择相应食材调养。
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处暑节气,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饮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就会想上厕所,当然也就不会便秘了;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
中医提醒,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季节进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那么,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
建议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
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但不意味着连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
出门散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杂志等,而脑力活动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处暑养生四大秘诀助您健康到明春
秘诀一:
朝朝盐,晚晚蜜
很多人对秋季的“干”置之不理,指望季节转变来“自动变好”。其实,人体就像海绵,你给他吃什么他就吸什么,如果在秋季这个“干”的情况不改变,人体就没被唤醒,到大补冬季人就无法吸收营养,“干”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明年春天,下一个轮回才能补好。
有人说,干就补水啊!当然,如果此时还如夏天一样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唤醒人体,我国古代的医学家有一条效果甚佳的饮食良方,专门针对“干”:即“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为什么呢?
这个古代医学家的养生方法是一举三得:
一补充水分,唤醒人体,防止口干、鼻子干;
二抗衰、美容,皮肤好,防止皮肤干;
三避免便秘,防止大便干结。
另外,零食方面也能适当补内水,多吃咸、酸的食物,少吃辛辣食物。比如可以多吃些西红柿、山碴、乌梅等。
秘诀二:
伸懒腰,午小睡
秋天除了干燥,还会想睡觉,没精神,这也和夏季流失心阳有关,这个时候提供两个不起眼的方法给大家解解燃眉之急。
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
人累的时候尝试伸个懒腰,马上会觉得头脑清明,舒服自在,可更好的处理事情。
在不累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精神更好,坐久了起来伸个懒腰说不定就想出去运动了。
午睡是很多办公室一族的习惯,其实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午睡这个习惯对于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
因为老年人多少有昼不精、夜不寐的情况,这都是因为气血阴阳俱亏,而午睡1小时就能很好的改善这个问题,并不会造成白天睡了,晚上就更加睡不着了。
《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科学养生观点的。
秘诀三:
吃果不吃瓜!
处暑过后秋老虎威力这么大,身体功能本就衰老的中老年人该如何防治和避免呢?其实只有一句话:“吃果不吃瓜!吃蜜不吃辣!”
中医认为“秋瓜坏肚”,白露过后,人体脾胃弱,像西瓜、甜瓜、黄瓜、冬瓜、苦瓜等瓜字辈的食物,都属于阴寒食物,吃后就容易引起腹泻,损伤脾胃,甚至出现头昏乏力、身体困重等现象。
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比如:苹果、葡萄、龙眼、梨等,因为秋季里有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叫“润肺降燥”。
中医认为,秋季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慢慢滋长,而肺气和燥气过度交换循环会造成体内津液大量耗伤。
此时我们人体需要护好阴精,才能身体精气充足,滋润五脏六腑。
秘诀四:
吃蜜不吃辣!
吃蜜不吃辣是中医古训,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百姓亲身经历的总结,吃东西有明确的季节讲究。
秋天要多吃酸的东西,望梅止渴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一说到酸的东西,咱们嘴里的津液就开始分泌了,这个就能除燥。
另外就是,蜂蜜有滋阴、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
另一方面,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
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特别是早上起来不要吃姜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
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吴欢
有些人讲话、闻到异味或者吸入冷热空气后,就会咽痒咳嗽,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这主要是秋燥伤肺所致。清燥润肺、养阴益气的清燥救肺汤是治疗此类咳嗽的代表方之一,方中“君药”桑叶,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
润燥止咳好手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树的叶子,性苦,味甘寒,质地柔润,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功效,能治疗咽干口渴、干咳无痰、咳嗽胸痛、目赤肿痛等症,通常内服,常用剂量为5~9克。
除了清燥救肺汤外,中医名方桑菊饮、桑杏汤等也都用到桑叶。桑叶在治疗呼吸道疾病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经常咽干、燥咳者,不妨制作以下两款“饮料”来喝,可润燥护嗓,预防和缓解咽痒、干咳等。
1
桑麦枇杷茶
桑叶10克、麦冬10克、枇杷叶(去毛蜜炙)10克,煮水代茶饮。
2
桑百梨汁
桑叶10克、百合10克、梨1只,梨去皮去核,共同煎煮饮汁。
小贴士
桑叶偏苦寒,阳气不足、怕冷畏风、脾胃虚寒、食凉腹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者不宜单独使用。
鸣谢:网络各家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