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精神类疾病的偏见与误解‖文/辰星明

谈对精神类疾病的偏见与误解

首先,简单说明下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及康复。人仿佛突然就生病了。但其实是长期的情感压抑渐渐导致的。虽然发病的原因每个人或许不同,但这些原因都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本质上是长时间的情绪得不到持续有效的疏通。精神类疾病是慢性病,发病诱因很突然,然而恢复起来,却很漫长,需要家人的鼓励与支持,朋友的理解,自身的坚持服药,自己不钻牛角尖,保持乐观的心态,保证睡眠,问题应该就不大,自然可以过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尽管在服药期间,思维能力可能会变慢,有些还会有坐立不安的副作用,吃了药就做不了事等。但这些副作用可以通过减量、思维训练解决。遇到困难,不能逃避,面对它然后解决它,才是必经之路。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对疾病的偏见与误解。用人单位会在合同里列出哪些疾病不适合工作,一旦发现隐瞒无条件辞退。尽管可以理解,的确有一些意识还不清醒、暴躁的病人,为了保护其他人,也需要这样做,但这对另一部分病人并不公平,无奈之下,他们选择隐瞒。

但是,最可怕的还不单单只是偏见,而是了解后依然坚持己见。

比如,影视剧里的精神病患者往往北“妖魔”化。有些明星在回答想要尝试挑战的角色时,会说精神病患者,尤其是多重人格患者。尽管这类角色的演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最起码听说过有精神分裂、抑郁症这样的疾病,但是我们知道,无论是影视剧中的哪个角色,都会与事实有所出入,因为影视往往具有艺术美化效果,且演员导演在内的制作人很有可能都没有角色生活环境的经验,在细节上就比较难把握。实践出真知,部分演员可能提前做好了功课,观察过这个角色所对应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可是慢工岀细活,“快餐”式的体验很难将角色的情感完全把握。因此,影视呈现的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性格非常扭曲,童年往往不幸。但其实精神类疾病发病原因有很多种,也有突发性精神分裂。发病时期也分青年和老年。青年人在大学生活的大一和大四易发作,因为大一往往面临着思家、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大四则面对着就业的压力。当然,精神内疾病有时也并不按“常理出牌”,发病的人群也有未成年少年,且这类患者对大脑的损伤恢复期更难回复到以前的状态,因为第一次发作的时间大脑还未发育成熟。而老年则面临着退休后业余生活的安排、孤独的侵蚀、身体的病痛等问题。

精神类疾病分遗传和非遗传。所以保证心理健康对每个年龄段来说都非常重要。而对于歧视,当你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状态下的歧视,你只有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更牛x的人会用思想改变产品,用产品改变观念,用想法的转变从而改变了世界。

有人说,公平并不单单因为怜悯弱者,尊重他们并打开方便之门,还因为尊重他们的同时,也同样给其他人以便利。社会优待弱者,是加快整体的进度,实际上惠及每一个人。当人们不再以施舍、鄙夷和优越的态度看待弱者,那么国家才会更加幸福富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