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号‖文/轩雨珍

感叹号

今日中午抱着手机刷朋友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目光所及之处的文案里,除文字外,一般都是问号,逗号,句号,颜文字和表情符号。很少出现感叹号,细细翻找,发现使用感叹号的多是比我年小、比我年长的。努力回想,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再经常使用感叹号的呢?思来想去,又细细推演了一番,大概是在高三吧。
记得从小学开始,我就很喜欢在作文或者日记的文字里加感叹号,那时感觉感叹号是所有标点符号中最有气势的符号,它可以加重感情渲染,它可以让文章变得更有力,它可以让人感觉更震撼。所以小时候的作文里总有感叹号的身影,尤其是小学作文考试的时候,感叹号更是必不可少。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倒减少了感叹号的使用。初中提笔写作文的时候,觉得感叹号开始变得“无力”,即便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慷慨激昂,加上感叹号后却没有了那种感觉。高一时,被生活和成绩磨平了棱角,那时的写作便很少再加感叹号。高二高三的时候,渐渐沉淀下来,字里行间都是平淡,更喜欢用句号和逗号。再加上当时应试作文的要求,大概阅卷老师都是不怎么喜欢近乎夸张的感叹号的,便几乎再没使用过它。
大一的时候,对于感叹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由于社交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依赖于微信,QQ等社交软件,但是这并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自然也体会不到对方说话的语气与心态,所以隔着屏幕的交流中,“温和、委婉”便成了主基调。人们习惯了聊天中的无标点或者句逗,当出现大量的感叹号时,不免引人思考:抱着手机发消息的你是不是在生气。如若在问号后再加一感叹号,想必看到消息的人心情不会怎么轻松。这时候的感叹号让语气变得强硬。
记得有一次,部门里有工作需要及时上交,但是正值考试,部分伙伴并不是很情愿,其中一个女生在群里回复:“做工作影响考试怎么办?!你们都不考试的吗?!”群里一度无言,场面很是尴尬。其实那个女生大可以换一种说话的语气,即便只是去掉那两个感叹号,我想大家的心情也会舒畅很多。
会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已经成了我们生存的必备技能,恰当运用标点也是社交中的必备素养。标点符号是一门艺术,需要处处留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