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期紧张症
经前期紧张症
经前期紧张症指月经前7~10天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它涉及到各个系统,病因不十分清楚,但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对本病除对症治疗外,常以性激素治疗为主,因副作用相继发生,常常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则经常收到满意的效果。
经前期紧张症,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
兴奋型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于激动,至月经前,更加烦躁易怒,头痛头晕,失眠,乳房胀痛或连及胸胁作痛,甚则乳头或痛或痒。此一系列症候群持续到月经来潮,至经后渐趋平静,至下次月经前又复发作,久治不愈。
而抑制型患者素日沉默寡言,喜静少动,月经前情绪更加抑郁不乐,懊恼莫名,不悲而泣,苦于思考某一事而不能自解,长吁短叹,嗳气频作,胃纳不佳,胸闷胁胀,下腹不适,伴有浮肿、腹泻等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自行消退,至下次月经前,又复发作。
中医学认为,经前期紧张症,其根在肝。肝喜条达,而妇人易受精神刺激,从而影响气机的运行。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亦影响到冲、任二脉的生理功能,造成月经失调。每届经前,即出现一系列肝气郁结的症状,郁而化火,热伤阴津,造成阴虚肝旺。兴奋型大都如此,临床居多;抑制型次之;而肝郁克土,脾湿胃弱,运化失权者亦非少见。
例一
冯某,女,34岁。初诊日期:1966年12月25日,末次月经:1966年12月20日。近三年来,月经先后不定期,每于经前5~7天即开始乳房发胀,胸胁闷胀,小腹胀亦随之加剧。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月经色黑,有块量少。经后痛遂缓解,至下次月经来潮,又复发作。婚后十年不孕。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子宫稍小,后位,活动正常,两侧附件正常。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西医诊断:原发性不孕,幼稚子宫。
中医辨证为阴虚肝旺,肝郁气滞,冲任虚损。此系兴奋型经前期紧张症。
治疗宜疏肝理气,养阴通络之法。待肝郁得疏,气调神畅之后,再填补冲任二脉。
处方:杭白芍12克、生地黄12克、粉丹皮10克、醋香附9克、粉柴胡9克、合欢皮9克、广郁金9克、全当归10克、台乌药4.5克、路路通9克、橘核10克、薄荷2.4克(后下)。
二诊:1967年元月25日。经期已届,未行。乳房作胀三日,胸胁、少腹胀痛较上月有所减轻,但白带较多,伴有腰骶酸痛,舌质红,舌根处有薄白苔,诊其脉弦细,右脉弦滑,尺脉不足。知其肝郁气滞仍为本病的主要矛盾,而脾湿肾虚次之,仍按疏肝解郁之法,并施健脾燥湿止带之品。
处方:杭白芍12克、全当归12克、醋香附9克、粉柴胡9克、合欢皮9克、广郁金9克、炒山药15克、土炒白术15克、炒芥穗6克、台乌药4.5克、路路通4.5克。
按:本案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与《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两方化裁而成。治疗经前期紧张症,以调肝为主,方中归、地、芍、丹养阴和血,柔肝润肝,在此基础上,使用醋制香附、粉柴胡畅肝之郁,疏肝之气,配广郁金而解胸胁胀痛,配台乌药消胀止痛治于下,上下皆通,气畅郁消。佐以合欢皮、薄荷,得清芳流畅之性以逐气滞,解木郁,调精神,遂得其曲直之性。
从经络学观点来看,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胀为肝气郁结,痛为肝气有余,肝郁化火,则乳头又痛又胀又痒。故选橘核、路路通以通经化滞,还可酌加刺蒺藜、王不留行、川楝子、炮山甲等品。
本例经三个月调治,病情大为缓解,月经后又连续服用健脾燥湿、止带固本之品半年余,月经基本按月来潮,再令病人早晚服用紫河车粉,连服半年余,基础体温呈双相反应,翌年生一男孩,母子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