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宗祖9:农神北迁与神农南归和农神到神农的演变
赫赫宗祖——神话传说、典籍记载和考古对应新解
第九章 农神北迁与神农南归和农神到神农的演变
文|黄饮冰
神农族群迁移示意
1、玉蝉岩(距今20000年)
2、彭头山(距今9000年)
3、西安(半坡)(距今6800年)
4、陕州(庙底沟 )(距今6000年,距今4900年,距今4300年)
5、孝感(叶家庙)(距今5000年)
6、天门(石家河)(距今4800年)
神农氏族或神农族群的历史怎样谈呢?
首先,要把农神与神农、神农与炎帝分开来谈。
炎帝族群是西北牧羊人,姜姓族炎帝支系。主农耕和游牧区在祁连山一带。炎帝族群源自燧皇。燧皇在中原衰败后,燧皇的神祇地位被女娲取代。燧皇在中原的祭祀断绝了。燧皇后裔被逐出中原,一部分进入西北祁连山脉,演变出姜族群;一部分进入东北,演变出玄鸟族群。
农神是南方的糯神,也是傩神。农神是发明了糯稻的种植,被南方水稻族群尊为农神。农神的形象是头顶太阳的神人,是从南方女娲神分离出来的专司农业的神。农神进入秦岭-淮河以北,为中国北方送去了“粟”(稷),被中原族群尊称为神农。农神在中原演变成神农后,中原尊“稷”为农神。所谓“社稷”,“社”是“社神”,就是土地神;“稷”是“稷神”,就是农神,稷指代的就是农业。
从族源上讲,神农族群的历史,要从神农族群的祖族——形成于两湖地区的古尸人(古华人或古夷人)糯农部计算起,其中还包括古尸人农神支系和古夏人伏羲支系之间的融合历史。而古尸人和古夏人都可以追溯到末次冰期生活于泛滇黔高地区的古华尼人,我也经常把古华尼人简称为“尼人”。所以华夏族群最终的根在滇黔高原上的古华尼人那里。古华尼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4万年~7万年以前。
一、农神与农神北迁
1、农神
以农业为线索,神农族群的历史可以从现代栽培稻的出现开始算起,因为现代栽培稻的出现标志着农业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主要产业,神农族群从来就没有脱离农业,所以农业是神农族群固有的底色。
基于此,神农族群的起源地在距今9000年的澧阳平原上,中心是彭头山。神农族群实际就是农业族群,敬农神。所以起源阶段的神农族群,应该叫农神族群、
距今9000年以前,现代早期农业在两湖地区已经很成熟了,现代栽培稻已经从古栽培稻中成功分离出来,所以常规稻的种植就很普遍了,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但是在两湖稻作族群中,有一支系发明出来糯稻的种植,相对于常规稻来讲,糯稻就很神奇了。糯米在中国的上古一直有神奇的应用,酿酒、制作精美的小吃都用糯米,糯米还专门用于祭祀,更重要的是,糯米浆还可以制作水泥,应用于城墙建设。糯的种植具有专有性,并不是所有族群种植糯,所以其他农业族群把种植糯的族群视作神奇,就产生了原始的糯神。谁会被尊为糯神呢?当然是发明糯稻的人。糯神就是农神,与稷神是农神一样的道理。
农神的起源是糯神,在南方又演绎出傩神。农神氏族就成为了农业族群的中心族群了。
2、农神北迁
距今11500年到9000年这一段时间,两湖地区的气候是风调雨顺,温暖湿润,昼夜温差也大,适宜于农业发展。所以两湖地区从远古的古栽培稻发展出了现代栽培稻,水稻种植成为生产的主业,加上山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上山可打猎、下水可捕鱼,采集也很顺手,所以人口有较大的发展,早期大型的集聚区多处存在,甚至象彭头山这样的文化区域,还建立起了大型的功能分区的环壕集聚区(如澧县八十垱,最早的古城性质的集聚区)。古书说上古的城池建设始自神农,如果把农神当神农的话,在距今9000年,彭头山文化就进入到了类古城时代。在上古中国话中,国就是城,城就是国。彭头山也发现了最早的文字,如第一文字字符“x”就发现于彭头山地区。距今9000年,两湖地区就进入到了类城国时代了。在彭头山,女娲是祖神,农神是专业神。彭头山时期,两湖地区的居民是由古华尼人和古胡尼人混居形成的华尼尸人,也就是古尸人,古尸人也就是古夷人。根据融合程度,古尸人分为古华人(糯农部)、古夷人(谷农部)和互人(祭祀团体),这其中的关系,我在多篇文章论述过。
在距今8000年以后,天气酷热,洪水和海浸爆发,东海抵达两湖地区的东边缘,如九江一带。海水顶托让两湖地区的洪水无法下泄,形成强大的内涝,两湖地区的平原地区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湖泊,逼迫两湖居民迁移。两湖地区的祭祀神职团体向西南回到了武陵山中,建立了新的祭祀之国——高庙,他们是古尸人互人部,专司女娲之祭祀;两湖地区的居民一部向东或东南进入湘皖边山区,他们是古尸人谷农部,也就是胡尼尸;两湖地区的居民一部向西进入鄂西,他们是古尸人糯农部,也就是华尼尸,即古华人,农神本部。
农神本部在鄂西山区活动,神农架就是其活动遗迹,城背溪文化可能就是神农本部文化。神农本部逐渐向北,进入甘南、陕西关中和晋南豫西。
农神本部在鄂西活动时,又发明了稷的种植,他们进入甘南、陕南、晋南、豫西的时候,带去了稷,促进了这一区域的旱作农业的发展。以稷为标志,神农本部也有一部分人口进入到了东北,因为红山文化的稷(粟)的断代是距今7650年。稷(粟)也传入到了西亚地区。
农神本部到达甘肃南、陕南、晋南和豫西的时候,这里活动的是古夏人西支,农神本部是作为古夏人的附庸而存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可能就是古夏人和农神本部创造的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农神本部也就逐渐地成为了古夏人的一个分支。
3、农神北迁历程
神农族群的祖族是古尸人(古华人或古夷人)糯农部,即古华人。糯农部在距今7800年左右迁移到鄂西山区,活动于清江、长江中游西部和江汉平原西部交界地带,创造了城背溪文化。
以后糯农部一部继续北进,活动于甘南、陕南、晋南和豫西,与古夏人在甘南、陕南、晋南和豫西发生交融,这个时期大概是距今7800年到6800年,这个时期仰韶文化开始种植粟。在距今7650年的时候,也可能有一支农神人口到了东北,给东北带去了稷(粟)的种植技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6800年到6300年)就是糯农部在古夏人区域创造的农耕文化。
距今60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洪水消退,被洪水阻隔于豫东鲁西南的古夏人东支——女娲伏羲族群也迁移到豫西陕州,在这里,南北族群在此发生融合,形成了新的族群主体氏族——女娲神农伏羲氏族群。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5900年)就是新的主体族群女娲神农伏羲氏族群的创造。这个以女娲神农伏羲氏族群为主体族群的新族群,就是华夏(hua-xia)族群的源头。
二、神农氏崛起于河南陕州
《史记·周本纪》曰:“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这是焦国始封为神农氏后裔的记载,也是神农氏的确存在过的典籍证据。如果神农氏不存在,也就没有神农氏的后裔,周武王也就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恢复神农氏的祭祀。建立神农氏后裔的封国,目的是继续神农氏的血脉和祭祀。
关于神农后裔焦国的封地所在,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河南陕县,有人说是山东嘉祥县。《史记.集解》引地理志说是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这是河南陕县说;《广韵急就章注》记载作为传说中的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其地望当在今山东省嘉祥县南十五里焦城村。《嘉庆重修一统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焦城,在嘉祥县南十五里青山之东,县志俗传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此,今其地为焦城村。”。这是山东嘉祥说。
据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广韵》及《史记》所载,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建立焦国,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其实以上的说法都不错。这是风姓神农氏和姜姓炎帝混淆带来。周武王所封建的神农后裔之焦国,当在河南陕州。而山东姜姓焦国当是炎帝后裔。在我的体系中,神农氏最早是崛起于陕州之庙底沟,代表文化是陕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而炎帝从中国西北向东南迁移,最终进入到东方,其后裔姜姓是东方的大姓,代表人物有姜太公。
根据中国上古的封建制度,一般是封于祖地。所以神农氏应当崛起于豫西陕州。
对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来源,我交代过,认为是从半坡迁移而来的农神部与从东部西迁而来的女娲伏羲部在此混居形成的新文化。庙底沟居民可能有五部族,女娲伏羲部和农神部是主族,女娲部和神农部建立了互为婚姻关系,神农承袭伏羲称号,就是神农伏羲氏。
三、神农氏南迁 在大溪文化后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于鄂东北的随州孝感地区建立根据地——寰城
大约在距今5600年前后,北方气温下降,神农族群由豫西陕州南迁到豫南鄂东北。
古华人(古夷人糯农部)与古夏人的融合,在考古上是可以找到证据的。如在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就发现了“连体双壶”,这就是两族联盟的器物证据。在豫南发现的大河湾遗址,随州、孝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文化上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而且这个时候,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登上了历史舞台,也可以看做是北人南下影响所致。
神农氏与湖北的关系,也有很强的史料可以证实。西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清《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湖广》记载“随州,厉山在州北四十里,相传神农起于此。神农号厉山氏,故以名山,山下有厉乡,即春秋时厉国也。”。《荆州记》记载“山有二(一)穴神农所生,谓之神农洞。《寰宇记》:厉乡西有堑两重,堑中有神农宅,宅中有九井。”,都说明神农氏族曾经在湖北活动过。
考古也证实了传说。在考古中,属于神农文化的随州冷坡垭遗址、西花园遗址、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以夹砂黑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黑陶、灰陶、夹砂粗红陶次之,泥质红陶较少,泥质白陶最少。除少量的素面陶外,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凹凸弦纹、方格纹、镂孔刻划纹、绳纹、叶脉纹和少量的彩陶等。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红陶环、陶纺轮、碗、盆、圈足盘、器盖、瓮、尖底缸、长颈壶、四足方鼎等。随州历山镇是传说中的神农故里。考古证实在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确有古人类在随州生活。考古和传说在随州是统一和对应的。
对于孝感地区与神农的关系,我只是推测,在《江汉文明之五》,我专门对这个猜想进行了阐述。我认为叶家庙古城是神农氏在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都城——寰城。
四、神农氏再次北迁,创造庙底沟二期文化;再次南迁,创造了石家河文化
在距今5300年到4900年的时候,气温又趋向温暖,在距今49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出现,特色就是黑灰两系陶的出现。这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在黑陶上的最早起源。所以我把庙底沟二期文化看做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山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在距今4800年的时候在豫西消失了,而紧随其后的是在江汉地区石家河文化兴起。那么这个庙底沟二期文化,就应该是神农族群一部北上与仰韶文化再度融合产生的新文化,因为气温回升,神农北上恢复其北部疆域。而石家河文化,是神农族群再次南归后进入石家河创造的。
石家河文化时期,才是江汉地区整体进入男性氏族时代的时代。因为石家河发现了巨大的陶制男祖(且)。男祖的出现才是男性社会建立的标志。我说过,分间房屋的出现,男女合葬墓,都不能对社会性质是男性给出定论。
距今4600年,中原地区,在豫西、豫北、豫东都出现了龙山文化,而这个时期孝感的叶家庙被废弃了。很可能是,神农立都于石家河,孝感叶家庙的都城地位就丧失了而至废弃。
从根本上讲,神农氏族是古尸人糯农部的一支与古夏人女娲伏羲支融合而成,这个时期有一个氏族统治权力从伏羲氏族转移到神农氏族的过程。神农氏族的历史,可以从距今5900年算起。代表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对于女娲伏羲支系来讲,可能有一支没有随神农氏南下而西进了,这一支继续打着女娲伏羲的称号西进到了甘南青东一带,回到了风姓族的祖居地,并在此继续奉守伏羲女娲的祭祀,传播伏羲文化。
在典籍中,伏羲是天下第一王;神农氏是天下第一共主。距今5300年到5000年是神农伏羲氏向神农氏过度时期,神农氏剔除伏羲称号以寰城叶家庙的建立为标志。
所以,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以庙底沟二期文化为标志,但其起始时间在寰城叶家庙,可以从距今5000年前算起,到距今4500年神农氏被黄帝轩辕氏代替为止,共计500多年(典籍记载神农八代520年)。
神农氏族的历史,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算起,是距今6800年到距今4500年,共计2300年。如果把农神历史计入神农历史,就要从距今9000年前开始,神农氏族的历史就有4500年了。
神农族群最终回到了湖南老家。古黔人和现代彝族可能是神农氏的后裔。
有人根据彝族有父子连名(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的习俗推测说彝族是伏羲后裔。这个推测与伏羲文化是相背的。伏羲推行的是姓氏文化,定姓氏,而不是父子连名。一旦定了姓氏,姓氏是不会随便变换的。
黄饮冰2018年10月7日星期日。本文根据以前关于神农氏形成的散说重新修订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