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的意义在于懂得谦卑,再谈《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本文导读:
能从历史的阅读中,体会到我们这个民族在阵痛前、阵痛中和阵痛后所有的优良品质,我们也就领悟到了谦卑,这才是读史应有的意义。
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遗作《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较平日畅销的历史书籍存在两大鲜明特点,一曰重思辨轻叙事,二曰重剖面轻条框。
所谓重思辨轻叙事,指的是先生在研究近代史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导入哲学研究观点,对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不辞辛苦地做思考辨析,而那些具体而微的年代、人物,尤其是历史对于后人颇具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则必然沦为阅读本书之前就应当具备的知识根基,大可点到为止,浮光掠影。
所谓重剖面轻条框,指的是先生在研究谋略过程中,目光触及范围广,绝不拘泥于前人已经研究翻耕多遍的史实,更注重深入当时社会的多个层面,对百姓生活衣食住行、艺术门类社会思潮多有涉及。如此也就打破了以往史学界对近代史断代化条框化的限制,使历史专著具有了社会调查、新闻调查的功能,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对历史的感悟更具触感。
对于我等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业余历史爱好者,相对于形而上的思辨,其实更加钟爱形而下的历史触感,因为唯有细看历史、深入历史深处,方能更足以使人感悟。而今人读史最大的问题,即在于被字里行间所束缚,被执笔者的导向所指引,容易以偏概全,容易以今人惯有的“站着说话“马后炮”思维思忖古代近代事件,久而久之,读史成了读故事,流于表面,甚至凭空生出“古人愚忠”“近代懦弱”的片面感受来。
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源于陈旭麓先生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广为集纳了众多不易见到、颇具新鲜感的时人见闻,使那段停留在书本上被打上沉重屈辱标签的近代史,有了一丝鲜活现实的趣味,更有助于我们去了解感知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
比如,在谈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缘由之际,作者不仅叙述了清廷有识之士诸如林则徐等对鸦片流入、白银外流的担忧,更援引了当时揭帖邸报记述的各阶层人士迷恋鸦片上瘾颓废的场景,使得观者为之更加动容,看到西方资本主义为了利润不惜手段不顾廉耻的真面目,也看清颛臾守旧的清政府无力应对的脆弱腐朽。在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史实后,读者也一定感同身受: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不单单是中国迈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分水岭,也不单单是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后果,更是长期奉行自我封闭政策的中华文明迎面碰上西方文明的遭遇战。一个因循几千年文化血脉的古老肌体,势必要被外来病毒困扰侵袭,无处躲藏!
再比如,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庚子国变”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等于在行将就木的清王朝身上又踏上了一只脚,彻底封闭了清王朝自救的道路,扼杀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史实是我们已知的,但随之而来的辛亥革命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呢?这个过程却不足以用史书中几段概述来回答,而以往那些革命党领袖、历次起义和重大事件的正统叙述,也不足以串联起这段厚积而薄发的历史。
但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毕竟为我们开辟了崭新的视角。作者通过援引那个年代受租界口岸西方文化影响业已方兴未艾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教育制度的发展,尤其是引用当时各大报纸对于社会新闻的报道,使大家充分了解到广大国民对西方文化尤其是政治经济新名词的接受和热衷,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清廷高压统治,渴望民主自由的热切之情。而这些底层土壤中孕育的变化,恰恰是武昌起义后全国纷纷响应的最主要动力来源。有了这些辅助材料的支撑,我们才得以一窥历史的原貌。
至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功”,及至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除了权威史家对于大事件的论述外,陈旭麓先生广为收集汇总的新闻报道和时人言论,更显得生动富有说服力。广大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在目睹北洋政府“换汤不换药”走清廷政治外交老路的现状后,不忿于官僚军阀的腐败,有志于在一众思想领袖的带领下寻找救国之路。这种沸沸扬扬、时不我待的社会情绪,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走向,都具有不可忽视的解读作用。
如前所述,今人阅读近代史,往往会生出“近代懦弱屈辱,国民民智未开不可救药”的愤懑之感。但在我看来,正如本书的书名一样,中华民族历来勤奋多思,历来吃苦耐劳,优良的文化基因与民族情感自成一脉,而那段屈辱的近代史,实为中华文化猝不及防经受西方文化侵袭并慢慢产生抗体逐步恢复的阵痛期!有此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近代史,恰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厚重坚强,相对于至今因循西方套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众多不发达国家民族,更彰显出自身的伟大!
曾有史家在历史随笔中提到,读史绝不能浮在书本上人云亦云,而要沉浸下去感受时人的喜怒哀乐,最后你会发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绝非后人一两句评点所能概括,多半都是面对时事的不得已、身不由己。我认为这段表述,恰与新陈代谢一说不谋而合。历史人物和今天面对世界的我们一样,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未有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因而免不了走弯路,这就和生物体为了完成新陈代谢,实现新生,必须经受阵痛和磨难的道理相合。
如果我们读了近代史之后,只是认为“不战不和不守”的叶铭琛是愚蠢,只是认为签了《北京条约》的恭亲王奕䜣是卖国求荣,只是认为剿灭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是封建卫道士,只是认为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劳苦大众是可悲的牺牲品,那就错了,那就是小看了历史,小看了当时各个阶层人们面对社会剧变做出反应的努力。他们其实就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希望在纷乱困扰的现实中找到一条道路改变现状,而且正是他们各有不同、各有特点的尝试,才一步步为我们找到了前路的微光。
能从历史的阅读中,体会到我们这个民族在阵痛前、阵痛中和阵痛后所有的优良品质,我们也就领悟到了谦卑,这才是读史应有的意义。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