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红庙:为文宗韩愈而建

红庙修复,再现数百年前古斯文

红庙主体已经完工

市区红庙路,因红庙而名。但知道红庙的人,未必很多。眼下刚刚修复一新的红庙,为这条街道的名字提供了一个实物载体。

现存红庙为清代建筑,是南阳人纪念、祭祀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而建,数百年间,尽管饱经沧桑,但终究有部分建筑抵御住了时间的洪流留存下来,时至今日,让我们得以一睹红庙路曾经颇为显赫的地标建筑。

虽然已无法再现历史上的规模,但修复红庙,仍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城市文化的积淀,不仅在于那些赫赫有名的人文景点或遗迹,也不仅在于线装书详细的记载或博物馆实物的佐证中,它还在市井的烟火气息里,在经历了城市变迁和岁月侵蚀后,依然站立于城市街巷的小文物里。

修复中的红庙内部
    历尽沧桑,红庙后殿再展风采

   红庙路不长,也不宽,但不妨碍它成为城区一条热闹的街道,来来往往的人流,挤挤攘攘的商铺,日常生活里需要买的东西,这里都有。也不妨碍它集中了市区三所学校,上下学时段,街道被流动的“校服”和声音填得满满当当,连带着周边区域都生动活泼起来。

红庙就在工业路与红庙路交叉口西南角,历史上因外墙为红色而俗称红庙。红庙始建于何时?没有记载,但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说法广为流传。红庙原有两进院落17间建筑,古柏数株,碑刻数通。只是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上世纪80年代末,红庙因工业路的修建而被拆除了大门、南北厢房和前殿。仅留的三间后殿,也在时光中日益破败。这,就是如今修复的红庙建筑。

10月27日,在红庙后殿修复现场可以看到,主体结构修复整体完工,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屋顶,屋面为灰筒瓦。工人们正在房内陆面上铺设灰砖,铺砖、安装木门等后续工作预计本周完工。在现场,粗实的木柱给人一种温暖和安心的感觉,城市中越来越少见的传统砖瓦也让人感受到眼前这座建筑的历史人文气质。

据了解,为保护红庙建筑、重现文化地标,去年市文广旅局向市政府申请专项资金用于红庙修复,卧龙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文化强区”十件实事之一,委托市古建所进行工程设计监理、市文华古建工程有限公司承担施工任务,并协调相关部门全力帮助,为维修工作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本次红庙修复,和前些日修复的复兴昌、李氏粮行、甘露庵一样,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原旧时原貌。”市古建所所长贾付军说,对这些小文物的保护修复,正是我市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保护重要论述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也体现了市、区两级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会对我市文旅融合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昔日红庙
纪念韩愈,红庙里的崇贤文化

    古人除了建造祠堂庙宇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外,还会建祠建庙纪念、祭祀圣哲先贤。在南阳古城内,广为人知且尚存的便有奉祀孔子的文庙,有武侯祠、医圣祠等,这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情结。红庙,纪念、祭祀的又是谁呢?

红庙,是南阳人为纪念、祭祀韩愈所建。古代各地建庙祠纪念韩愈的地方不少,尤其是韩愈最后一次被贬的潮州,虽只做了八个月刺史,但为民做尽好事,对潮汕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于是潮地人将山水都易姓冠之以“韩”,江为韩江,山为韩山,百姓大多改作韩姓,并为韩愈建庙祠奉祀。在宋代元丰元年,韩愈被追封为昌黎伯,并从祀孔庙。可见,奉祀韩愈颇有历史渊源。

红庙当过私塾,也做过学校使用。“文起八代之衰” 的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虽屡遭贬谪,仍坚持为民立命且政绩卓越,其为文为人为官都令人称道。南阳红庙对韩愈的奉祀,表明了百姓对一代先贤的崇敬缅怀,但想必,也怀着一种民间文化信仰吧,秉承“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传统古训,期望子孙也像韩愈那样才高八斗、满腹经纶。

“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行子去未已,春鸠鸣不停……”韩愈的这首《过南阳》,是他谏阻宪宗迎奉佛骨被贬潮州刺史时路过南阳而作。而南阳,与韩愈的确有着紧密的关联。除了南阳红庙外,明代邓州曾建三贤祠奉祀韩愈、寇准、范仲淹,也曾有韩文公书院纪念;在卧龙区安皋镇,曾有祭拜韩愈而建的文昌阁,如今尚存韩愈庙,且宋代欧阳修、宋祁等合撰的《新唐书》云:“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隋唐曾废郡称州,南阳属邓州)因此,当地人称安皋为韩愈故里。

安皋韩愈庙

安皋韩愈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