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名气不大的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名气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马光都选不上?
自从明朝人朱右提出了“唐宋八大家”这个口号以后,唐宋散文也开始在中国文坛上闪耀夺目光彩。在唐宋八大家中,人们更熟悉另外几个人,比如韩愈,柳宗元,比如苏轼,欧阳修,比如王安石。
他们不但官做得大,而且都著述丰富,尤其每人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名词,至今仍然慰籍人们的心灵。他们每个人都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所以才能成为唐宋八大家。
可是在这八人之中,排在最后一位的曾巩,却显得有几分德不配位。曾巩相比他们,就逊色得多,虽然他的著述更加丰富,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等等。
而且散文写的也非常好,但是在质量上并没有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我们在学生时代几乎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他的官当的也不大,只是个太子舍人,也没有突出的政绩。此外,宋朝还有司马光、范仲淹这样的文学代表人物,为何一个看似默默无闻的曾巩,却突然入选了唐宋八大家行列之中呢?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们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入选的理由是他们在散文上的杰出成就。
唐宋八大家中,名气最大的是苏轼,名气最小的是曾巩。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曾巩的作品名气不大,而其他七人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可能会让人对曾巩的入选产生困惑。
名气的大与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名气代表着作品的普及度的,名气大表示作品普及度高,反之名气小代表作品的普及度低,但是名气小并不表示作品的水平不高。若按名气来评判曾巩是否应该入选唐宋八大家,这其实犯了逻辑的错误。
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在散文上的成就极为出众。王安石曾说道:“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亦赞扬道:“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刘熙载在《艺概》中写道:“曾文穷尽事理,其气味尔雅深厚,令人想见硕人之宽。”这些文学大家的赞扬,从侧面反应出曾巩的散文水平极高。
曾巩最为擅长记体散文,其中的名篇有《墨池记》、《学舍记》。后人编写散文集时,曾巩的记体散文入选篇目一直居高不下。
如果你没有读过曾巩的散文,但以现在的名气来判断曾巩是否应该入选唐宋八大家,这有欠考虑。
司马光和范仲淹的名气很大,但是司马光的主要精力在于修史,不以文学自矜,他评价自己道:“至于属文,实非所长”。范仲淹名气最大的散文是《岳阳楼记》,但就散文风格的多样性和整体性来看,曾巩略胜一筹。
事实上,“唐宋八大家”之所以称之为“唐宋八大家“,是因为他们倡导了“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我国历史上,在唐朝中期,韩愈和柳宗元兴起了一场“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提倡古文。韩愈提倡学古文,习古道,柳宗元等人支持这一说法,并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到了宋朝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不良文风;一面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强调文道统一,道先于文的观点,也形成了一种风尚。而曾巩是宋朝古文运动的骨干核心人物,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史书对他评价极好。
范仲淹虽然有名,但是范仲淹文学成就的基础点在政治,他的散文虽然有复古精神,但是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服务政治,另一方面他的诗词忠于生活符合时事,但是相对于“唐宋八大家”的立意稍逊一筹;司马光文学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主要是因为负责编撰《资治通鉴》,但是那是一部史书,相对于复古的“古文运动”而言,没有多大关系。
他之所以能够在宋朝文坛掀起波澜,必然与他的文学成就有很大关系。曾巩自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经世致用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写作之中,所以他写文是为了明道,为了给人民提供治理天下的方法,他怀揣济世之心借古言今,这种经世观,正是他文章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正因为他的文章在治理国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才会被当时的时代如此所推崇,即便是在元明清三代,曾巩散文是那一些怀有伟大抱负文人的必读之作。
他虽不善于诗词,因为他对诗词从来没有刻意而为之,曾巩也有诗词流传于后世,可是他在写诗写词之时,是一如既往采用朴素风格,摆脱了宋词的靡靡之音,自然与当时的时代不符合。
不过他鲜明独特的散文个性,流传于后世的文学思想观,至今都在文坛中熠熠生辉。
就曾巩的名气而言,他或许不像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成为那个时代拒不可攀的高峰。但是他自幼所接受的儒学修养,让他将古代散文作家的修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才是他真正的鲜艳夺目之处。更何况时代潮流也并没有抛弃他,曾巩一直在文坛中散发着淡淡的光芒,但是他却未曾暗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