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后加年例证(二)
我看到干支年用法,历史上唐宋元明清都有。早于唐,南北朝时期的《魏书》乃北齐时修撰,《魏书·释老志》就有:“谓谦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镇……。”唐有韩愈《画记》“贞元甲戌年”句,韩愈《辛卯年雪》、韦庄《癸丑年下第献新先辈》诗题,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甲子年结实”,(虫篇)“壬戌年,有蜂如麻子蜂”。五代后晋《旧唐书》卷二十六有“今请以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四月禘,至辛巳年十月祫,至甲申年四月又禘,至丙戌年十月又祫,至己丑年四月又禘,至辛卯年十月又祫”句。宋如《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三“移闰在丙戌年正月,……闰乙酉年十二月”;《云笈七签》卷五“《世谱》年三十,则庚午年去世”,卷六“……以己卯年正月降天台山”;苏轼《牛口见月》“忽忆丙申年,京邑大雨霶”;郑刚中《癸丑年暖阁初成》《壬寅年南游至衢州》、杨亿《乙亥年十月十七大雪》等诗题。元如《金史》卷八十八“太祖皇帝以甲午年伐辽,太宗皇帝以丙午年克宋”;《辽史》卷四十四“高丽戊午年朔与《奉元历》合”等。明如沈德符《顾曲杂言》“顷甲辰年,马四娘……”;《万历野获编》(张诚之败)“曾于邸报中见己丑年上手谕一道”,(四衙门迁客)“又,余所目睹则辛卯年冯具区祭酒……”;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自陈大声正德丁卯年没后,……”。清朝较多,如尘定轩藏板《渔洋诗则》(《文献》第十三辑插图)“乾隆乙亥年梓”;昆明呈贡区关圣宫(凤凰寺),正脊梁记“大清道光拾柒年岁次丁酉年大吕月望七日吉旦立”;顾炎武《日知录》卷四(星陨如雨)自注“余于甲申年闰六月丙申望见月食”;例不多举。民国时期就更多,暂举二例:《清史稿》(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编修)卷三十九(志十四)“太祖丁未年九月丙申,彗星见东方”;梁实秋《槐园梦忆》“季淑生于辛丑年二月”。
干支年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不仅民间、文人雅士,即使官方也有使用(或被官方认可)。唐代政书《通典》,编者杜佑当过宰相,按内容性质可视作官方书,内有“至丙戌年十月又祫,至己丑年四月又禘,至辛卯年十月又祫”句;另,《通典》(礼)“俗忌今时以子卯午酉年,谓之当梁年”句,地支后并未用岁。《四库全书》是官修书,《四库提要》即有《南涧甲乙稿》“称其生於戊戌,至甲子年二十七”,《蚕尾集》“此集目录下乃注诗自甲子年起,其年冬及乙丑年作别为《南海集》”,《诗林广记前集》“题岁在屠维赤奋若,盖己丑年作”等;四库本《宋史》卷八十二有“玉讼壬子年六月,癸丑年二月、六月、九月,丙辰年七月置闰皆差一日……德卿历与玉历壬子年立春、立夏以下十五节气时刻皆同……德卿推壬子年二月乙卯朔日食”,就算文章为文人所撰,那么其书口(雕板)所刻字(如嘉靖丙辰年、丁巳年等)总该代表官方刊刻。《永乐大典》可谓官书(明成祖亲自撰序并赐名),其所辑书中亦可见干支年用例,如:《永乐大典》残卷辑《文献通考》(韩偓)“吾家所藏诗虽不多,然自贬后,皆以甲子历历自记其所在,有《乙丑年在袁州,得人贺复除戎漕依旧承旨》诗,……其后又有《丁卯年正月间,再除戎漕,依前充职》诗,……”;辑《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时咸淳庚午年也”“又于丙辰年葬父”“宋淳癸丑年瑞阳,有陈其姓者,谋杀一贩生药商人,……宋丙寅年间袁州有僧,俗姓王氏”;辑《元史》“初,宪宗壬子年秋八月,祭天子日月山……”;辑《严州府志》“严州府杂造局,在城东北隅秀山下,庚子年开设”,“府志”本身就属于官修书。此外还看到过《续修新城县志》(紫泉书院藏板)书样“光绪乙未年刊”。《太平广记》系奉宋太宗之命编纂,也可算官书;卷第五十五有“天祐癸丑年”,卷一百八十一有“元和天子丙申年”,等等。《大清一统志》有(朝日坛)“每年春分卯时祭遇甲丙戊庚壬年亲祭,余年遣大臣摄祭”,(夕月坛)“每年秋分卯时祭遇丑未辰戌年亲祭,余年遣大臣摄祭”(天干、地支后并未用岁)。《万历庚子同年录》有“甲戌年正月二十六日生”等。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国家图书馆藏)有“乙亥年至辛亥年完”“癸巳年冬十月”“太祖壬子年并癸丑年”等。
从《四家藏墨图录》上可以发现,万历到崇祯年间,墨的纪年多出现带年字款,如:寥天一墨,款为“万历甲午年,张子高藏”;先天气墨(汪岂凡造),款为“万历丙辰年造,叶恭绰藏”;藜光墨(吴三玉造),款为“崇祯己卯年造,尹润生藏”。梁基永《干支带年字说》云:从《清墨谈丛》可以看到,清代宫廷制墨款识均为干支加年字,此可视为宫廷制法的标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佚名(一说王凝)《子母鸡图》上题“成化丙午年仲秋吉日”,系明成化皇帝收藏过这幅画,在画上题诗、落款。还看到过一张“圣旨”(网上),有“辛丑年仲春”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