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高科技对“人”的威胁——对方太董事长茅忠群年度思考的思考
当中国社会因为“网游是不是精神鸦片”而泾渭分明甚至剑拔弩张时,说明包括中国企业家在内的中国社会精英阶层,急需要对于互联网,对于科技创新,以及它们与我们全人类的本质关系,加以理性反思、哲学梳理,和正本清源地重构。
文: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 杨光
互联网催生了什么?
2021年进入八月,能引起举国血压升高的,除了对新冠病毒再次扩散的严防死守,就是关于网游是否是“精神鸦片”的滔天争议。
其实不论正反,我认为此时国人需要的,并不是血脉贲张,而是沉静思考。
要知道,互联网自诞生以来最大的衍生品,除了泱泱数据,就是芸芸情绪,而其所妨碍的,正是理性思考。
因为互联网上,可以发声而无需责任,能够宣泄可不计后果,素昧平生却一言敌友,又因信息集中呈现,可迅速形成舆情裹挟,乃至意见绑架。所以,互联网在催生聚集超大流量的同时,抹杀的是:独立的个性。于是,看起来属于时代核心舞台的互联网,其实是个宣泄情绪,又为情绪所裹挟,讲不了更多道理,更形不成独立判断力的地方——也因此,特朗普这样没谱的人居然能当选美国总统。
高科技带来了什么?
于是,当我们面对高科技,面对自以为代表了高科技的互联网,和面对互联网所衍生出的纷繁产品和模式,之于用户,之于企业,之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时,我认为我们反而必须要从网络化催生的情绪化中抽离出来,甚至也有必要从过于冰冷的数字化中跳出来,而用超越时代的人类基本价值去判断,才能看得明,说得清,行得正,活得安。
事实上,互联网技术的推动者已把话说得很明白。有位互联网企业家声称:中国人并不在乎个人隐私。另一位更新锐的互联网企业家则直言:算法没有价值观。前后两人两句可谓遥相呼应。但他们一定不敢公开否认:对科技与数据的使用,必须要有价值观。而不管他们承不承认,我们都应该承认的是:越是科技自身日新月异,其背后的价值观视角和尺度,就越发重要。因为,越是科技更迭速度快时,越是不可能用科技自身来衡量和控制,而需要一个能从更高的维度,去理解和驾驭科技变化的视角体系,这就是人文哲学。
哲学,一方面能解释自然的终极价值,更主要的意义是用来洞察人自身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进而形成可以指导个人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于是,这就引发出一个核心问题,也正是我和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都近来不约而同在冥思叩问的: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究竟都带来了什么?科技究竟在为谁服务?科技创新究竟又应该是为了什么?
远去的“科技以人为本”?
本世纪初,诺基亚手机有一句著名的宣传语,叫:科技以人为本。也就是说,科技应该是为了“人”。但这句话,在10年前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后,已随败走的诺基亚手机一起,在我们心中淡然远去了。这个结论也许有人接受不了,但是只要重新回顾我前面引述的两位知名互联网企业家的代表性言论,就足以印证这一点。
对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在探讨其“究竟为了什么”之前,先看看它“究竟带来了什么”?当然,便利,便宜是显而易见,但这显然不是互联网企业和技术风起云涌的动力,他们不是浑然忘我的慈善家。再往后看,我们会看到各色互联网科技和模式所带来的逻辑链条,无非是:流量,数据,算法,粘性,估值,造富,退出……最近,又多了一个垄断。但是,我们在其中,反而看不到本应作为本体的“人”,和“人”最内在的价值需求,所应受到的关注。
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最具代表性的要素,是:“流量”与“数据”。而这两样的本质,恰恰是把“人”剔除了“人”本身的特性,而加以“物化”后,所呈现出来的。在流量与数据世界里,人与蝼蚁没有区别。一位外国政治家面对战争的残酷,曾谈笑风生:“战场上死亡100人,是100个生命,但当死亡10000人时,那就是个数字。”在和平年代的网络技术及背后驱动的资本眼中,似乎如出一辙。
而这两天关于“网游是不是精神鸦片”的巨大争议中,我发现:所有为网游辩护的声音中,基本上都是围绕经济层面、产业层面和操作层面的,也就是要么谈技术趋势,要么谈切实利益,而对“网游是不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通过诱使用户上瘾,来牟取暴利”的定性质疑,和对于“在游戏社交过度虚拟化后,青少年如何面对与现实世界的分裂和厌世”的切实担忧,均避而不谈。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并不关心网游产品对于年轻受众的成长,究竟意味着什么。
所以,当我们将这一切逐一看来,我们会发现:每一个要素,都是基于“人”,但又是在利用“人”——而不是为了“人”。
于是,我们看到:团购平台在侵害底层劳动者的生存权利;出行平台在公然滥用消费者的数据隐私;电商平台在强推二选一中剥夺商户的选择自由;引擎平台则在常年痴迷竞价排名中无视大众健康;近期备受争议的网游平台,更一直在对中国下一代(至少)青少年的身心成长,造成很严重甚至不可逆的不良影响。
以“仁爱”驱动科技!
那么,纠结点就来了:技术创新,而且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看起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我们已不可能回到过去,甚至不可能停留在现在。我们好像只能选择顺势向前。但是技术创新引发的以上社会新矛盾、新问题,又确实都昭然存在,已无可回避——那么,这一切还有解决之道吗?
诚如前述,技术引发的问题,不可能完全依靠技术来解决。人类文明演进了数千年,从来都是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轮子的平衡驱动来实现的。那么,当物质快速奔涌时,精神也必须匹配地有所关照;当变化纷繁出现时,把握不变也就更加重要。只有由精神统领的物质,才是善的物质;只有坚守不变后的变化,才是美的变化;也只有关怀人文的趋势,才是真的趋势。
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茅忠群
这时,我们再来看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提出的:“仁爱为体,科技为用”。虽然短短八个字,却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价值约定。
“科技为用”,本质上就是“科技为人”。这虽然很好理解,但也很易践踏。因为科技和科技所代表的利益,往往更多和人内心的欲望有关,而不是人自身的发展。所以当有人认为技术“没有价值观”时,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和正在为了满足欲望,而不择手段。因此,要想不让人类最终“被自己”所毁灭,要想让我们不进入一些宗教所担忧的所谓“末法时代”,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归和锁定对于“人”的关怀与思考。科技为人,不是为人的欲望,而是为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
而实现“科技为人”这一看起来很笼统抽象的终极目标,就不可能停留在路边和手段上,而必须回到初心去思考和审视。
于是,我们会发现,“爱”正是一个非常具体又非常博大,而且永恒发光的初心基准。人类在数千年前行中,有竞赛,有博弈,有战争,最终人类是靠什么,既保证了它们逐渐走向了良性有序可控,又能最终超越它们自身呢?其实,就是“爱”。
我们看到,空前惨烈的一次大战之后,各国约定了战争中不能攻击红十字会人员,不能伤害已放下武器的士兵,如今也不能使用某些杀伤性武器,都是基于爱——纵然战争依然难免;而最近的欧洲杯,竞赛的双方球员乃至球迷,暂时放下本来至关重要的胜负,而共同为一名昏迷的球员,去救治,去维护,去呐喊,去祈福,还是基于爱——纵然比赛总有输赢。
爱(而不是科技),才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并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而基于爱的科技,也才会迸发最璀璨的光芒。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前面提到诸多由科技创新引发的社会问题,使之最终成为了焦点问题,他们的出发点,又有多少是基于对“人”的爱呢?反之,如果真能基于“爱”去做,他们还会选择去做那些,及选择那样去做吗?
所以,越是被科技包围的时代,不论企业,还是个人,越是需要为“人”,以仁爱之温度,去发心和衡量。
物化于心,才会幸福!
那么,“爱”所实现的形态是什么?最切实的就是“幸福”。古今中外,包括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发展目标,都最终指向了幸福。
幸福是有些主观的,但它又是非常真切的。有时候,很难直接为幸福下非常精确的定义。各人的感知、各阶段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是,所有人对于自己是否幸福,又都是有非常清晰地判断的。从总体而言,比起个人,整个社会的幸福感,更容易去界定。
我们可以这样去衡量技术进步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你的技术和产品乃至理念,在让社会物质越来越富足的同时,究竟是让社会大众的焦虑感下降了?还是提升了?如果大家看起来什么都不缺,却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安,而且是整体都有被裹挟而无力的体验,那么这种科技及其所包含的理念,就是与实现社会幸福相悖的。
事实上,过去十年中国社会的物质增长依然迅猛而位居全球第二,但这时党中央之所以将幸福作为国家的目标去追求,恰恰因为我们过去十年还不够幸福。承受焦虑,是我们的现状;贩卖焦虑,更是我们的悲哀。那种动辄颠覆,动辄通吃,动辄“不打招呼”的思维及其恐吓,极大地妨碍了因为物质丰盈本以为应该随之带来的精神富足,甚至说,我们大众的安全感,我们社会的互信感,都依然远远不够。也因此,当权威媒体街头采访“您幸福吗”时,得到的答复居然可以是与幸福完全无关的“我姓张”——很好笑吗?当事人可不这样认为,其实我们内心也不这样认为。
可见,物质本身不代表幸福,只有物质能够支撑心灵进而融入心灵时,才会实现人的幸福。
爱人,必欲同理而抑私!
而实现“爱”与“幸福”的具体路径,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有两个观点,我很认同,也认为很关键:
一就是“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就是你愿不愿意互换位置将心比心。如果“己所不欲”,就请“勿施于人”。实现“将心比心”这一点,其实毫无能力与技术门槛,是天下最容易实现的一件事。但是,也恰恰因为我们挥之不去的自利心魔,它又是很容易被我们漠视和不愿去实现的一件事。所以钱钟书先生曾洞察:所谓是非之分,往往只是人我之别。
就在前几天,同样围绕“网游是否是精神鸦片”问题的研讨中,一位热爱数据、维护网游的企业家朋友,主动提出做一个“假设实验”:就是选择100人,分别吸海洛因和玩网游,看最终成瘾的数据对比如何。我马上追问:“您愿意让您的孩子和家庭,去参与您说的这个实验吗?”这位朋友立即觉得很受冒犯,而大为光火——这显然就是没有同理心。只愿意让别人去做的事,就不可能是一件自己心目中的好事。这是很朴素的常识。
所以,当我们真正具有和秉持同理心时,我们自然就会萌发出爱人之心,因为我们本能都会爱自己。只有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才是爱。否则,就只是私。
爱人,必求节制而平衡!
二就是“合理为度”。
同理心是对起点的把握,而度则是对行进中的把握。两者都把握住了,“幸福”和“爱”的目标就自然会实现。
在我看来,世间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最难的是两件事:一个是时机,一个是分寸。对一件事的时机与分寸的把握,往往会比这件事本身,更能决定这件事的性质和结果。
之所以单纯依靠科技进步,无法让我们社会到达幸福的彼岸,就在于技术和数据背后所要实现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也是无温度的,所谓欲壑难填,所谓利令智昏。所以,我们的企业和社会必须基于人文关怀、基于爱心的角度,才可能判断和控制科技进步的方向与节奏,使之处于一个良性可控的状态下。
爱与欲望的不同,就在于爱心产生节制,而欲望催生膨胀。你越爱别人,你越会对内要求自己,探自己的底线;你越想满足欲望,你越会对外挤压甚至践踏他人,探他人的底线。当我们以爱心来衡量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时,我们就会追求自己与外界的平衡,进而对自己的节制与舍弃;但是当我们完全为欲望所笼罩时,就只会产生对外的索取,而且是无度的索取。这也正是我们全人类都在面对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节制自己对世界无休止的索取?而这,同样不可能依靠无度索取来的无尽大数据,来解决。
回到过去十年移动互联时代的价值逻辑,恰恰从供给到消费,都在呈现“无度”的特征和趋势。比如说,甚嚣尘上的“免费”,看起来好像各个利益相关方都是“便宜”的,但其实这是在践踏商业规律,和透支未来发展,最终不可持续。当一个产业的价值逻辑链条被“免费”摧毁之后,所有人迟早都是输家,因此也将是最昂贵的。而免费的背后,不正是人性中的贪婪被利用,进而被无限放大后的显现吗?而风口、数据和背后的资本,所追求的速度、规模与财富,也注定必然会呈现“多多益善”而毫无节制的状态。买单的,将是不久的未来。十年造假的乐视,火箭上市的瑞幸咖啡,不都是遵循这样的逻辑,最终自我崩塌的吗?
更不要说正开始危及我们全人类生存的地球暖化挑战——欧洲与河南猝然而至的雨灾,正在警告我们所有人。也因此,国家向国内发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指引,向全球又提出了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这里的核心,正是一种基于“合理为度”的深刻价值理念。
我们不能停止发展自我,但也绝不能牺牲未来和全人类。世间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平衡。因此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适度。
因爱而伟大!
当我们以“人”作为核心,从而以“同理心”起步,以“适度”为准绳,我们就能够以人的成长来驾驭创新,因爱的光辉而拥有幸福。
人类的文明,因爱才伟大。企业的创新,因爱会伟大。生命的灵魂,因爱更伟大。